乾隆82歲時,曾讓人寫了一本名為《御制十全記》的自傳,講述了乾隆人生中最值得驕傲的十件事,因此他也被稱為“十全老人”。在這十件大事中,1762年至1769年的清緬戰爭是最名不副實的“成就”。
當南明王朝滅亡時,永歷帝朱由榔在李定國的庇護下逃到緬甸,當時緬甸王莽達, 本來打算收留永歷帝(李定國有幾萬南明殘余,莽達或許也不敢不留)。與追趕永歷帝的吳三桂發生沖突。而莽白,莽達的弟弟覺著沒必要為了永歷帝和吳三桂硬碰硬。
于是,莽白發動政變,奪取了王權,把永歷帝和眷屬25人給了吳三桂,盡管莽白將南明皇室移交給了吳三桂,但他顯然不喜歡被別人強迫。于是吳三桂走后,莽白不再與清朝接觸,雙方各玩各的。因此清緬有很長一段時間的和平期。
緬甸在哪里
緬甸一直是東南亞相對強大的地區,因為它與古代印度和中國接壤。緬甸在古代印度和中國之間有一條貿易路線,《漢書》就對此有所記載。
緬甸,位于兩種文明的交匯處,且受到兩種文明的影響,其文明程度遠高于東南亞其他地區,當這些地區的人們還在叢林中歡騰時,緬甸已經開始農耕文明。當緬甸第一次作為一個初步統一的國家出現時,已經是公元11世紀了。蒲甘王朝征服了許多小部落國家,建立了覆蓋今天緬甸大部分地區的政權,為緬甸的崛起奠定了基礎。
為何緬甸能與清朝打?
清初時期,這塊小小的領土被分成了幾股勢力。其中的主要勢力是葡萄牙,英國、荷蘭為首的殖民者,依附清朝的撣邦各首領,緬甸的地方勢力東吁王朝和阿拉干王朝這類封建王朝。
1752年,緬族,首領雍籍牙乘孟族首領起義,推翻東吁王朝后兩敗俱傷的時機,,打敗了孟族的軍隊,建立了貢邦朝,差不多完成了統一緬甸的任務
雍籍牙的次子孟駁,繼位后,這個戰爭狂人甚至比他的父親更加好戰。
為了擴張領土,與許多國家作戰,孟駁征服了暹羅王都,入侵了印度的撣邦、老撾和曼尼普爾王國,如果孟駁只是忙于發展,乾隆皇帝真的不會關注這個被他們視為緬夷的小國家。
真正讓乾隆被孟駁激怒的是,孟駁派人找到投降清朝的土司,告訴他們:你們給清朝多少貢品,就給我多少。說回清緬戰爭,這場戰爭一共打了四次,清朝的四次戰爭皆敗,但是第四次戰爭結果是兩敗俱傷,緬甸損失了一大半的軍隊,清軍也傷亡不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