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來源:圖蟲創意)
朱學東/文
(相關資料圖)
“聽聞上海女作家程乃珊女士仙游,有一些吃驚和悲傷。上世紀80年代,程女士之作品《藍屋》曾給我個人帶來巨大影響,激勵了一個鄉下頑童走上了自我奮斗之路。”
2013年4月23日,讀到上海女作家程乃珊女士去世的消息,我在微博上寫下這樣幾句話。她去世消息傳出的時候,我剛簽發《中國周刊》下廠印刷,那期雜志的封面——一張極其醒目的拍攝自北京房山某地的真實事件的照片——“村里來了拆遷隊”,上面配了四個醒目大字,“粗鄙時代”。雖然這期內容并不多出彩,但這個封面卻成了這本時蹇命乖的雜志和我個人媒體生涯最高光的時刻,照片和雜志封面四個字出自同事的推薦和建議,卻也是我個人的價值判斷和大勢判斷。雜志甫一出街,便接到許多短信、電話,老朋友說:“學東,你這是在為時代定性啊。”
有沒有為時代定性,如今已經不重要了。但有一點,非常肯定,如果我1984年沒有讀到程乃珊的《藍屋》,也可能會進入媒體行業,但30年后的我,不可能會做出這樣一個封面。而能走到這一步,除了不斷地努力學習和自我反省,也當有程乃珊的《藍屋》對我的啟蒙之功。
《藍屋》
程乃珊/著
上海文藝出版社
2019年8月
一
1979年秋天,我進入了江蘇省武進縣前黃中學讀初一。學校離我家6華里。
前黃是武進的一個鄉,過去屬于陽湖地區,向有耕讀傳統,明朝最后一個狀元楊廷鑒就是前黃人。創辦前黃中學的鄉邑前輩中,主要就是楊氏后裔。1939年,前黃有識之士楊錫類、楊木者、潘賢導等在前黃景德寺舊址創辦了私立新園初級農校,后來與其他學校合并,改為私立新園中學。鼎革以后,1953年由武進縣人民政府接辦,改名武進縣前黃中學。恢復高考后的1980年,前黃中學再次被江蘇省列為首批要辦好的重點中學。
前黃中學在當時的鄉村中學中,有著較好的辦學條件。其中之一,就是有一個閱覽室,一個圖書室。閱覽室是學校訂閱的各類雜志,學生課余可以進去翻閱;圖書室則是學校購買收藏的圖書,數量幾何,我并不清楚。
當年前黃中學的閱覽室里,訂閱的雜志品類應該是相當豐富。我后來涉獵中國當代報刊業的發展史,認為文革結束后的1980年代是中國雜志業的黃金時代。那時,一面是被政治壓抑的欲望和情緒擴散,一面是新時代知識追求以及情感投射的需要,兩股洪流得益于政治環境適度寬松,造就了中國雜志業的輝煌。
這從前黃中學訂閱的雜志就可見一斑。我還記得的大致有:《十月》《收獲》《人民文學》《北京文學》《當代》《解放軍文藝》《昆侖》《譯林》……好像各個省都還有一份以省份命名的文學雜志。
如此豐富的雜志,對于喜歡讀課外書的我來說,就像老鼠跌進了白米囤。如果不幸去了政平中學,首先就沒有了這個機會。
二
我父親是文革前的高小畢業生。那時在農村,高小畢業生就算個秀才了。因為識文斷字,父親喜歡讀小說。我小學就喜歡讀小說,估計也是受他的影響。那些小說都是父親通過村里的老師借回來的,有時父親會隨手扔在枕邊或者在床一側疊放衣物的擱板上,有時會藏在枕頭底下、或抽屜里,但我總是能找到。
今天來看,這些小說似乎無甚營養,很多小說從政治立場文學價值來看,依今天的標準就是文字垃圾,例如《虹南作戰史》這樣的小說,即使沒有文學價值和營養,卻有歷史研究價值。這些圖書給一個鄉野少年打開了一個新的世界,啟發了我有限的想象力。比如,我第一次讀到了“綿里藏針”這個詞,說的是一個國民黨“頑軍”頭領詭計多端,人稱“棉里針”,很多人吃過他的虧,他跟新認識的人握手,掌心捏著一團棉花,人不解,握手則被針扎,故稱“棉里針”……
正是通過這種半懂不懂的半吊子閱讀,我對世界的認識,不再只有過去靠自己的雙腳能夠丈量到的、狹小而熟悉的江南土地——我開始通過那些小說的描寫,觸摸一個全新的世界。
三
在前黃中學讀書,從第一次怯生生走進閱覽室,那里的雜志就給我打開了一個新的充滿誘惑的世界。
我當時的興趣,主要在文學刊物和畫報上。1985年春天,即將考大學時,別人早自習都在復習,我卻埋首在堆滿復習資料的書桌上,透過桌子上的窟窿讀著從學校圖書室借來的《解放軍文藝》上刊載的李存葆的小說《山中那十九座墳瑩》,看到悲傷處,忍不住抽噎。適值我的歷史老師李培森先生巡視經過,但他沒有嚴厲批評我,也沒有沒收我的小說,也因此,李存葆的《山中那十九座墳塋》,就成為我中學時代讀完的最后一本小說。我大學畢業時曾經動過要不要去解放軍文藝雜志求職的念頭。
《山中,那十九座墳塋》
李存葆 /著
華藝出版社
1993年12月
再比如《譯林》雜志,我永遠記得在這本雜志上讀到的日本推理小說西村京太郎的《敦厚的詐騙犯》的故事,當年我也很困惑于《克萊默夫婦》里好好的兩口子為什么要離婚,后來知道這部小說翻拍的同名電影得了奧斯卡獎,更晚才知道,中產階級的中年夫婦離婚意味著什么,才理解了這部小說的意思。
《克萊默夫婦》
艾弗利.克爾曼 /著
萬培德 彭恩華 /譯
譯林出版社
1992年2月
我第一次接觸白先勇的《永遠的尹雪艷》的時候,并不知道白先勇是什么人,但尹雪艷的故事我卻記住了,有時寫文章也會東施效顰地模仿這部小說的開篇“尹雪艷總也不老”,當然,我喜歡把“總也”改成“永遠”。學校有那么一個閱覽室,我又喜歡文學類雜志,氣氛到了,遇上了程乃珊女士的小說《藍屋》,就是水到渠成、順理成章了。
《永遠的尹雪艷》
白先勇 /著
長江文藝出版社
1993年
四
《藍屋》的作者程乃珊,當年還是上海作家,后來移居香港,據說她寫作的主題主要是關于上海生活。她去世以后,媒體稱她為“上海的女兒”。
我大概是在1984年春天讀到這篇小說的。那一年,我高二第二學期,身邊的同學大多已經進入了迎考狀態,但我照樣去圖書館借小說看。
在程乃珊筆下,藍屋是解放前上海灘上屈指可數的豪富之一——鋼鐵大王顧福祥的宅第,是財富和地位的象征。顧福祥的孫子顧傳輝原來并不知道自己是“藍屋”的后人,他大學畢業后分到一家儀表廠做技術工作,迷上了廠繪圖室里新調進的一位姑娘白虹。白虹喜歡寫詩,模樣長得嫻靜恬美,完全不同于傳輝之前鐘情過的女孩子類型,有自己的思想和人生的見解。顧傳輝失去了自信,怕自己配不上白虹。一次偶然的機會,傳輝發現父親原來是鋼鐵大王顧福祥的二兒子,后來經同事穿針引線,他認識了自己的堂兄、叔父的兒子傳業,知道了一些家族往事。在錦江俱樂部里,傳業領著傳輝見世面,傳輝回到家里卻惹得爸爸生了一場氣。原來他的父親是為了與他母親的愛情才和祖父決裂,搬出了藍屋,自食其力,成了一位優秀的中學教師。他不希望看到自己的兒子回到藍屋去乞求施舍。
而傳輝所迷戀的姑娘白虹,則是一位軍區副司令員的女兒,為了愛和被愛的權利,她放棄特權到基層工廠工作。白虹跟傳輝的母親很談得來,也喜歡傳輝家那種樸素典雅的氣氛和普通玻璃杯里插著的石竹花。
藍屋的一次周末聚會,氣氛并不融洽,白虹聽完音樂會也來到了藍屋,在這里碰到了傳輝,她才知道前幾次傳輝失約并非為了學習或工作,而是熱衷于回藍屋“尋根”并希望能有好處,深感痛苦和失望。傳輝意識到自己失去了白虹,并沒有要叔叔的錢,而是回廠上班后參加了技術革新小組,希望自己重新獲得這位姑娘的愛……
這樣一個故事,今天看來老套乏味,當年卻很切合中國社會從毀滅性的運動中重建生活的調性,既有對財富的渴望,也有對平靜生活、愛與美的渴望。
這部小說最初吸引我的,并不是書中張揚的自我奮斗,更多的應該是年輕人對城里人感情生活的好奇,以及對好人錯過不能在一起的痛惜。但是,這部小說中,除了對這種朦朧情感的好奇和想象,我還讀到傳輝的父親為了愛情與自由斷然走出藍屋這個金絲鳥籠,自食其力;白虹為了擁有正常人的生活隱瞞身份到陌生的世界去工作。這樣的故事同樣有著某種特別的光環。那就是后來說的“自我奮斗”,以及今天常說的“世界很大,我要出去看看”的渴望。
五
如果不是跳出了農門,讀了一些心理學的著作,我也不會知道所謂的青春期叛逆這一概念。但是,在城市同齡人享受青春期叛逆的時候,我卻沒有表現出那個年齡段孩子任何忤逆長輩意愿的樣子。
我自小是個好孩子,懂事聽話本分守規矩,上學讀書后,對于長輩和老師的話幾乎沒有任何違拗,甚至想都沒有想過。這是普通農家孩子童年少年時代常見的特點、優點,我后來知道,這也是一種影響終生的缺憾。
因為出身農家,我熟悉周邊鄉村的田野河流以及各種農作物、鳥雀、魚蝦、植物;因為我的師長,他們給我們在知識教育之外打開的視野,讓我對外面的世界有了更多的渴望;因為前黃中學的圖書室,我對1980年代復興的文學作品有了最初的接觸,而且幾乎是跟潮流同步(某種程度上超越師長視野的世界)。也因此,1984年當我讀到程乃珊的小說《藍屋》,它所蘊含的自我奮斗的價值觀,在1985年高考前,終于在我身上發芽了。”
我曾經在《通往北京的道路》中這樣回憶當年。
被生活碾壓的叛逆,并非不存在。每一個孩子,即使是乖孩子的內心,都住著一個叛逆的小鬼,它只是在選擇適當的時機而已。
即如費孝通在《生育制度》中所言,“孩子碰著的不是一個為他方便而設下的世界,而是一個為成人們方便所布置下的園地。他闖入進來,并沒有帶著創立新秩序的力量,可是又沒有個服從舊秩序的心愿。”
我第一次真正的叛逆,延后到了高中畢業填報大學志愿時才真正爆發出來。
那時,全家甚至學校最大的目標,無非都是希望我能考上大學、吃上皇糧。這讓我在填報志愿時,放棄學校和南京大學給與的機會,第一次自作主張,做出與命運對賭的決定——顯得多少有些暗淡無光,還被認為是一種青年人的傲氣。
但是,這確確實實就是我人生遲到的第一次反叛,這是程乃珊在《藍屋》里借由白虹和顧傳輝的父親的故事告訴我的道理——他們隱身在一個自己同類不熟悉的世界,契合了我當年有些模糊隱秘的心理。
這種心理并不是《決裂》里那個上了共產主義勞動大學、穿著皮鞋,嘚瑟地不認自己農民老爹那種,而是“自己的命運自己做主”的最初幼稚展露。這種幼稚,恰恰正是內心真實想法的自然流露,無比珍貴。父母師長最后都還是聽從了我的決定,這是我一生的幸運。
盡管當時的我多少還有點懵懂,也不知道真實的社會并非如小說般充滿理想主義色彩。但是,我選擇了相信白虹和傳輝的父親遵從的自立的價值,亦即我后來歸總的“自我奮斗”的價值,我要去遠方,要去沒有熟人的地方,憑自己的努力,闖出一番天地來。
我確實還算基本做到了。
如果不是讀到程乃珊的《藍屋》,我青春期的叛逆可能還會發生,或許在上大學時,這已經在我經驗生活之外了。幸運的是,《藍屋》對個人奮斗價值的肯定,已經在我的心田播下,發芽了,每一年都在倔強生長。
盡管在后來的歲月里,我也曾有過動搖、搖擺,但這種自我奮斗的價值觀支持著我在人生路口,常常做出與世俗相悖的選擇,最終塑造了一個全新的我,至今,這仍是我的精神底色。
我沒有后悔過。這才是命運對我最大的眷顧。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