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字化轉型,千企千面。產業基礎、行業規模、生產工藝不同,企業數字化轉型的路徑、重點就各有各的節奏與特點。
(資料圖片)
鋼球是軸承中不可或缺的零件,其質量影響著軸承的使用壽命和性能。東阿縣作為全國乃至全亞洲重要的鋼球生產基地,擁有十余家鋼球規上企業。其中,山東東阿鋼球集團鋼球銷售在國內同規格產品中市場占有率達到70%,圓錐滾子市場占有率32%;華濤鋼球集團是當地的第二梯隊,軸承鋼球生產規模居全國同行業前列。
5月18日,東阿鋼球2樓自動檢測車間內,一批批鋼球通過自動檢測設備完成檢測,個別有瑕疵的鋼球落到單獨的一個筐內。
“借助全自動鋼球外觀檢測儀可以快速實現對鋼球的質量檢測。目前公司共有400多臺這樣的設備,基本不使用人工檢測了。”公司總經理助理黃志峰說,以往靠人工在燈光下用尺子推動鋼球進行檢測,檢測效率低、效果差。
檢測合格的鋼球被運送到自動包裝產線前,經自動清洗、涂油后,可以實現自動計量、稱重、打包。整包鋼球隨后被貼上帶有二維碼的生產標簽,從2層軌道下降到1層,由機械手分批抓放到AGV小車上,自動運送到智能立庫。
“諾伯特智能裝備(山東)有限公司為我們定制化改造了智能倉儲物流系統,每個貨位都有編號,可以實現快速精準排貨、出貨。”黃志峰說。
而在另一條包裝線上,自動包裝設備正在調試,目前由七八個人分別進行裝、包、封等環節,包裝好的產品也是由2層降到1層的機械手操作平臺,再由人工進行排貨。
原來,智能立庫建設對廠房高度有要求,一般要20米以上才能體現出較好的效益,因此這個倉庫沒有進行改造。
這正是根據企業實際狀況和生產需要,確定數字化轉型的步伐與節奏。從2010年,該公司即開始了數字化改造,最初主要是對管理系統的軟件應用;后來,重點進行生產環節的數字化轉型,設備、系統投入了上億元,但改造步伐仍以穩為主。
“很多設備的單機生產環節雖然進行了數字化改造,但很多數據并沒有實現實時傳輸,而是后來導出的,整體的智能控制平臺還沒有建設。”黃志峰說,傳統產業數字化改造需要改造的東西太多,尤其是設備投資較大。
但相應的規劃與動作從未間斷。去年7月,公司與山東未來智制數字科技有限公司簽署合作協議,雙方將在智能工廠、數字化轉型綜合建設等方面開展合作。目前,后者正在幫東阿鋼球進行設備“上云”的工作。
另一邊,追趕者,華濤鋼球也在逐步進行數字化改造。磨削、鋼球檢測等環節已實現自動化。
原本,鋼球磨削需要24小時,由人工控制每小時新加多少料、用磁棒控制磨削強度,這些都需要經驗,且很難穩定控制。數字化改造后,設置好磨削設備的轉速、壓力等數據后,磨削時間縮短至12小時,質量也穩步提升。
“數字化轉型對我們這樣的中小企業來說是有益的。說白了,就是把老師傅裝在腦子里的經驗轉為優化的數據,再輸入設備中,這樣生產出來的產品質量過硬。但轉化的過程并不容易,僅進行生產試驗搭進去的原材料就價值300多萬元。”公司董事長司尚濤說,打造市場認可的精細化產品,每道工序都要做到精細化,這就需要打破各環節靠人來把關的弊端,讓每個環節都由明確的數據和設備控制。
雖然只改造了部分環節,司尚濤已嘗到了甜頭。今年公司拿下了國外某大企業1億元的訂單。“這家國外企業對供應商要求很嚴格,能拿下這個訂單,源于我們生產環節的數據管理開始見效。”
有甜頭,也有苦頭。今年3月份,在產品質量穩步提升的時候,忽然出現了一個問題,原本能用兩三年的模具,5天就不能用了。很長時間沒有找到原因,他輾轉聯系了國外專家,原來是天氣因素影響了模具使用。問題不大,卻因此損失了7萬多元。
這讓司尚濤更堅定了數字化轉型的信念。但他也發愁,最近一家南方的數字化改造服務企業找到他,雖然很貼合企業實際,但是報價還是超出了心理預期。
“真正要做更多數字化改造還是要找大企業,既要會寫程序,還要懂得鋼球生產工藝,這樣的服務商還是少,而且報價高。”司尚濤說,最近準備和這家企業再談一談。
東阿縣工業和信息化局黨組成員、二級主任科員張國瑞介紹,為支持更多企業實施數字化、智能化技術改造,東阿縣專門舉辦了中小企業數字化轉型“問診活動”。目前已累計為70家中小企業提供數字化轉型“問診”,“一企一策”制動轉型方案。
更多精彩請讀>>>
蹲點深一度丨數字賦能,中小企業有何感受?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