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來,全國各地穩步推進交通、能源、水利等重大項目建設,釋放新一輪投資潛力。與此同時,數字經濟持續推進,帶動新基建的配套發展。和合首創表示,大規模的基建需要巨額投資,這不僅需要國家財政投資、專項債融資等支持,還需要大量社會資金的導入,蘊含巨大的市場機會。
基建投資提速 社會資本拓寬基建資金來源
近日,中央財經委會議、國常會等多個重要會議連續強調了基建對“穩增長”的重要意義,明確擴大基建項目的投資范圍,并引入社會資本拓寬基建的資金來源。隨著基建投資提速,包括財政支持在內的資金端進一步加碼。業內預計,二季度專項債發行規模或超2萬億元,其中5月、6月單月發行規模或接近萬億,對基建投資釋放更大的支撐作用。與此同時,在政策支持下,投向基建領域的銀行貸款增速加快,城投平臺融資呈回暖態勢。截至5月30日,城投債單月發行292只,發行金額2242.13億元,凈融資額6.47億元,城投債券融資規模有所收縮,但由于結構性資產荒延續,城投債配置熱度進一步上升。
除了債券市場的多重發力,基礎設施REITs也成為不容忽視的資金來源。數據顯示,5月以來,REITs相關的招標內容達到33條,涉及租賃住房、高速公路、水利、云計算、產業園等領域,在多元化的基礎上進一步擴容。與此同時,各項產業基金持續擴大對新基建的資金支持,以新能源和科技為核心,升級能源、信息、科技等產業的基礎設施建設。據能源基金會預測,“十四五”期間,包括傳統產業數字化升級、可再生能源友好的能源系統建設在內的投資領域,總投資可達近45萬億元。和合首創認為,此輪基礎設施建設包含傳統基建改造和新型基建升級,覆蓋范圍廣泛,資金量需求巨大。當前我國正在不斷完善和豐富基建相關的金融產品和服務體系,擴大引入社會資本,激活民間投資,為基建提供資金保障。
基建產業鏈形成金融精準支持上下游企業發展
隨著基建規模增長,我國基建領域的集中度持續提升,央企國企及部分龍頭民營企業憑借先進的技術水平、項目經驗及資金優勢,實現了訂單數量和發展規模的持續增長,龍頭企業的市占率持續提升。截至2021年上半年,包括中國電建、中國交建、中國能建在內的8家建筑央企的新簽合同總額集中度達40.14%。和合首創認為,隨著行業集中度進一步提高,基建行業龍頭企業規范化和規模化將持續提升,通過產業輻射作用,帶動建筑原料、建材市場、機械制造等上中下游產業發展,增加吸納就業人口,達到穩增長的發展目標。
與此同時,伴隨著新基建的開展,我國電力電網領域景氣度將持續上升,為投資市場帶來新機會。據估算,2020年至2025年,我國新基建將帶動投資11萬億元,平均增速10%,新一代信息技術及其應用是未來經濟的主要增長點。新基建覆蓋七大產業鏈,包括5G、人工智能、大數據、工業互聯網、特高壓、城際高鐵和軌道交通產業,涉及約500家企業,包含實力雄厚的科技巨頭,也包含一批專精特新的行業新銳。和合首創長期看好我國專精特新的企業發展前景,近年通過多只股權投資基金孵化培育半導體、人工智能等高新技術企業發展,為新基建貢獻社會資本的重要力量。與此同時,作為浦東科創旗下海望資本的股東之一,和合首創近一年參與了多家新基建領域企業投資,包括提供全系列Wi-Fi芯片及解決方案的尊湃通訊科技和光子科技公司鯤游光電等,累計估值數十億元人民幣,培育了一批具有發展潛能的硬科技企業。
基建金融體系不斷完善 促進投資良性循環
從投資的角度來看,我國當前的基建項目普遍存在公益性強、投資周期長等特點,在財政支持的基礎上,還需要進一步拓寬長期資金渠道,不斷吸引國企、民企等更多主體協同投入。和合首創表示,對于公益性較強、投資周期較長的基建項目,我國可以加大中央與地方財政資金和國債、一般債投入,以及專項債發行和使用。對于具有一定收益的項目,基建市場可以適當放寬市場進入,充分發揮金融服務機構的作用,探索建立合理的回報機制,調動企業及居民投資的積極性。
在現行的金融產品體系下,除了增量投資外,和合首創表示,基建行業可以以資產證券化、REITs等方式盤活存量資產,充分發揮社會資金作用,形成投資良性循環。除此之外,新基建帶動的5G、云計算、大數據等基礎設施建設,涉及大量具有知識產權優勢和高新技術水平的中小企業。在這些方面,社會資本已經多有涉獵,和合首創通過入局國家中小企業發展基金、知識產權股權投資基金等創投基金,為新基建領域的新興企業提供資金支持。與此同時,和合首創利用國際金融業務優勢,積極引進外資支持我國基建發展,持續拓展基建投資的廣度和深度。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