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計是對社會變革的本能反應,是鏈接過去、現在與未來的橋梁,日本建筑師坂茂說“我沒有發明任何新東西,我只是以不同的方式使用現有的材料。”從這一觀點出發,設計的形式與功能哪個更重要,2022后人們的生活方式會發生怎樣的變化?下一個家居設計風向標會是?極簡主義?侘寂?人工智能?
6月10日,由墅城會×ESTE引意高級整裝定制聯合主辦的引意生活·美學私享會在深圳前海隆重舉辦。當天,南華大學設計藝術學院客座教授/深圳市和邦設計工程有限公司創始人劉擁軍、深圳市美墅裝飾藝術設計工程有限公司創始人李宏浩、HANWEI漢為設計 創始人/創意總監劉輝平、深圳中廣匯工程設計有限公司創始人李運強、深圳畫者室內設計設計總監魏慶喜、深圳領航裝飾設計工程有限公司創始人葛士陽、深圳瑞和設計研究院設計總監張偉祥 、深圳市樂安居裝飾設計工程有限公司設計總監方瑜容、深圳市予象空間設計有限公司創始人/主理人王敬仁 、深圳方界設計顧問有限公司設計總監田婧婧等一眾大灣區知名設計師與深圳市時尚家居設計周設計師聯盟余哲宇及引意營銷中心總經理李紅巖、引意直營公司業務經理涂美廷,引意深圳區域負責人張麗欣團隊以及墅城會設計師經紀人宋唐就開篇議題展開熱烈對話,探索未來生活的設計表達。
引意營銷中心總經理李紅巖在致歡迎辭中表示,ESTE引意致力于表達一種生活態度,讓設計悄然潛入空間,伴隨優雅的造型和內斂的色彩,專屬的質感和精致的飾面,如輕聲耳語般自在。只有家具成為流暢簡潔的背景,才能長久靜默地陪伴每位生活者。
引意直營公司業務經理涂美廷向來賓們介紹了ESTE引意高級整裝定制的由來。ESTE引意源自意大利,歐洲文藝復興運動的發祥地佛羅倫薩Firenze,傳承創始人Giuseppe Sardone先生家族兩代手藝人對家具設計及制作的獨韻,延續其精簡設計,精良材質。當然在其產品風格的嚴謹和簡練中,Este同時也繼承了意大利人的溫和與浪漫。
意大利有一套設計哲學,將元素、色彩、材質盡可能地簡化,以極簡設計手法演繹本質生活美學。ESTE引意將這一設計哲學運用于家具塑造出條理感、秩序感和現代感,于功能和美學的藝術中為中國消費者締造美學空間。
爾后,在南華大學設計藝術學院客座教授/深圳市和邦設計工程有限公司創始人劉擁軍的主持下,一場高潮迭起的設計美學私享會隨之而來。
南華大學設計藝術學院客座教授/深圳市和邦設計工程有限公司創始人 劉擁軍
劉擁軍:設計是功能與形式的結合體。我認為,首先是解決功能的合理性,然后再解決技術和形式問題,形式是為了表現功能的。所以我認為,設計師要有全面的綜合素質,除了專業知識和技能外,要不斷提升審美能力,要具備豐富知識和閱歷,才可能創造出形式和功能和諧統一的空間。
設計是因時因地而變,對什么樣的客戶,對什么樣的場地,我們就采用不同的設計手法。簡單來說就是設計不能脫離實用性,憑空而出的構思是不切實際的。以設計風格為例,不同的客戶有不同的風格需求,設計師要先掌握客戶的風格,再進行引導和深化,才能最終實現產品的美觀效果。
我認為以后設計不會有太明顯的風格,更多的是聚焦我們中國人自己的需求。比如當極簡成為風潮,真的適合我們中國人嗎?當三代同堂居住在幾十平的戶型里,能實現極簡風嗎?所以我認為我們需要靜觀其變。
深圳市美墅裝飾藝術設計工程有限公司創始人 李宏浩
李宏浩:我認為形式是服務于功能的,剛開始做設計的時候,我相信大部分的設計師都經歷過這個階段,那就是天馬行空地去創造,大膽的、創意的、獨特的,非常強調這些東西,但是慢慢的冷靜下來之后,其實我們要做的反而是少設計,去設計或者說無痕的設計,讓亮點凸顯出來,但是亮點有時候就是一個形式,所以不能太多。因為最終我們要服務我們的生活,怎么去用,怎么方便用,怎么安全用,怎么長遠用,都是為了生活,我相信也是現代人們比較關注的一點。以前大家可能更關心背景好不好看,但這個時代大家更關心的是這個東西好不好,然后那個東西有沒有必要,他會去取舍和衡量,因為很多人都不是第一次裝修了,會有很多心得,所以說設計需要回歸生活,回歸功能,而形式是為了創造美感而存在的。所以說實在點,我們只是一個設計工作者,我們要很認真小心的去做設計,要對得起客戶。
至于說創造新的東西,其實連科學家都不敢說他創造了什么東西,他們只是一直在發現世界。而在設計領域,其實我們也沒有創造什么新的東西,只是現有的材料隨著時代的變化和進步在不斷變化,會變得更加的環保、實用、簡潔舒適、賞心悅目,另外我也認為未來的設計方向,工業化會體現得更加明顯。
HANWEI漢為設計 創始人/創意總監 劉輝平
劉輝平:我們做設計的時候,把空間規劃好,把家具定好,把所有的把這個功能做好,讓人感到舒服,我認為這是重點,而形式有時候更多是一種儀式感,歸根結底來看,設計以人為本,不管是形式還是功能都要服務于人。如有的人喜歡黑白灰,有的人喜歡溫馨,有的偏愛大紅大綠等等。這需要我們有足夠的經驗和理解能力去掌握客戶的這些信息,再結合對美學的理解,呈現出超過業主預期的結果,這就是我們要做的工作。
另一方面,還要結合整個行業的發展基礎,如工業4.0的出現為我們做了非常強大的基礎,我們就把這個東西用好,在共性里面去尋求個性的東西,最終才呈現出千家百戶各有不同。未來,我認為設計是更能體現情感和表達自我的一種方式,如色調會越來越豐富,搭配越來越大膽,更加傾向于能激發生活情感的色彩。第二,智能化,除了傳統的掃地機器人、智能馬桶,其實疫情也在推動我們向更安全、健康、環保的智能家居方向發展。
深圳中廣匯工程設計有限公司創始人 李運強
李運強:我認為我們中國的設計師在設計的時候,應該要考慮一個很關鍵的問題:我們中國的老百姓真正需要什么?需要解決什么實際問題?比如進門的時候鞋子夠不夠用,散不散,有沒有存放空間,收納空間是否足夠用,光線是不是充足,廚房衛浴的使用順不順手,有沒有光污染?考慮好這些細節的問題,再從材料做選擇和整合搭配,以及營造一個什么風格,去完成業主想要的家。所以我認為設計本身就無所謂好壞,仁者見仁,智者見智,關鍵在于如何用合適的設計語言、材料等,完成使用者想要的空間。如果最后老百姓不買你的單,再高級的大師范兒也是徒勞。
未來,我認為人工智能技術應用廣泛,智能化成為家庭時尚風向標家居設計風向標,帶動我們生活品質的升級。
深圳畫者室內設計設計總監 魏慶喜
魏慶喜:設計師是一個服務者,就是為業主解決實際問題的人。事實上,我們的業主很多東西不懂,比如材料方面,色彩搭配方面以及人體工程學等等。這時候,就是我們設計師發揮作用的時候。我們首先要解決實際性、功能性的問題,然后再把美感放進去,最后業主住的舒心就說明這是一次不錯的設計。我們要設計的是老百姓的家。
那么在設計中,如何平衡功能和形式(即美感),我認為做好儲藏功能,來滿足日常生活需要,這很重要。然而滿足實用功能的同時,如果處理不當,會影響整體的設計效果,這就需要設計師在設計的過程中,充分考慮做完后的效果是否符合設計風格定向。
深圳方界設計顧問有限公司設計總監 田婧婧
田婧婧:解決問題是設計師的基本。這些年接觸了很多市場的客戶,我們也發現就他們自身而言到整個家庭的考慮,他們的訴求是不一樣的,考量的角度不同,戶型、布局、風格、喜好或者需求上就會有很大差異。比如某個精裝房,90后會很喜歡,但是當他是一家三口或者三代同堂的時候,他可能未必喜歡這種風格。設計師要做的就是,綜合考慮業主的訴求,為他解決問題。這涉及到精神和功能層面的因素。
比如我怎么把平面布局解決好,包括它的動向朝向、采光以及儲物收納這種是屬于很基本功能;而上升到美學、體驗等,這就是屬于精神層面的,比如說他提出了個性化的需求,或者在這個家里面他希望感受到什么。不管是功能還是精神層面,都需要考驗我們設計師的專業度,從這個角度來看,業主的理想生活狀態是我們設計師賦予的。
深圳瑞和設計研究院設計總監 張偉祥
張偉祥:我認為設計師沒有發明什么,只是采用現有的新材料或者說就地取材,美化空間。當然從私宅的角度來講,業主肯定希望他的空間是個性的 ,這需要設計師從專業的角度去選擇和搭配材料。包括高文安或者梁志天在內的大師,他要設計什么東西,其實也還是要選我們市面上既有的材料,很難說去重新自己開發一個,只能說是升級或者優化了。這里我想談談人工智能,在我眼里,相信也在大多數設計師眼里,它可能就是個材料,提升了業主生活的便利性和舒適性。
關于家居風向標,其實我認為不需要太拘泥風格。比如七八十年代穿的是喇叭褲,90年代又來了小腳褲,現在喇叭褲不是又火了嗎?時尚就是一個輪回。這其實就是由深入簡,再由簡到深的過程,而不是說某一種風格會一直流行下去。如果一定要說未來幾年流行什么風格,我想就是極簡,所謂少即是多,越簡單的東西越不容易過時,因為它沒有夸張的色彩和復雜的線條。
其實從某種程度來看,市場決定了我們設計師的追求,包括對自己工作的理解,決定我們個人在這件事情上面的認知。
深圳領航裝飾設計工程有限公司創始人 葛士陽
葛士陽:形的東西重要還是功能重要,我認為是針對不同的人群的,因為每個人群他的需求是不一樣的,比如有些人在功能訴求已經滿足得很好的情況下,肯定是想追求更美的東西和精神上的享受。這就是所謂的物質基礎決定上層建筑。但不管是怎么樣,功能性肯定是基礎,設計是在滿足功能的基礎上,再談美的東西。
談到風向標,某樣東西之所以流行,它一定是大眾推翻了原來的一些審美,在原來的基礎上去創新出來的一些東西。但不管什么時代,我想舒適和美都是人們不變的追求。
有人說未來的趨勢一定是智能化。這里我談談我個人的見解。前段時間,我去看了華為的方舟實驗室,并和他們的老大交流以后,我覺得我們還有很長的路要走。我認為包括華為在內,現在的智能技術還是不成熟,智能的目的是什么?智能的目的就是我剛才提到的舒適以及便利。近些年,我們可以看到,有些智能產品的復雜程度是在上升的,而設計若是沒有考慮到用戶體驗,進行適當的減法和優化,讓他們學習成本過高,耗費過多的精力,這就與智能的目的相違背。未來,我也希望看到智能技術的不斷成熟,更好造福我們的生活。
深圳市予象空間設計有限公司創始人/主理人 王敬仁
王敬仁:有一個理論,叫形非技能,用到我們今天的這個議題同樣適用,但我們今天談的是形式。其實我們做任何設計,都是以功能為出發點,如果沒有功能或者說需求,我們其實壓根不知道從哪里開始。比如產品,如果沒有具體的需求,你知道該怎么做嗎?對于空間來說也是如此,尤其框架結構若是全空的,如果沒有需求,你就建立不了這個畫面。不過以住宅來講,其實10個客戶可能有9個客戶需求是大同小異的,除非他自己解析到很細的地方,比如廚房收納要更多,再比如家里有小孩的,要有存放玩具的地方。在這樣的情況下,怎么去創造不一樣的東西,這時候就體現出設計師的重要性。我認為設計師應該多花一些時間,引導和把握讓客戶說出他喜歡的他想要的,并告知客戶你有這個能力去實現。
經驗告訴我,設計就是在讀懂人,為什么是讀懂人?就像我上面說的,你要讀懂客戶那些有差異化的需求,并具備輸出想法的能力。在這個過程中,溝通很重要,其實將來混得好的設計師肯定是溝通強的。
就未來而言,我的看法是設計行業會往臺灣或者香港現在的模式發展,就是百家爭鳴,每個人都會有自己得一席之地。另外,10年內市場還是會卷得很厲害,設計師最重要的還是要沉淀自己的實力。
深圳市樂安居裝飾設計工程有限公司設計總監 方瑜容
方瑜容:我曾經做過地產樣板間,后來又回歸到做私宅。這兩個群體是不一樣的,一個追求實用,一個追求美。但不管是哪種空間,我認為最重要的就是打造一種生活方式,營造一種生活氛圍,傳達美好的感受和體驗,最大限度地提高生活質量,關注生活的每一個細節。
這幾年的家居設計正在開始向簡約轉變。沒有跟上時代變化、生活方式改變的設計或者說設計師,必然會被淘汰。未來的設計,我認為也應該是做減法的設計,就是不再停留在造型與裝飾表現了,而是以去視覺審美的方式,讓空間自然營造出氛圍調性以及高級感,讓空間更符合當下的生活方式。
墅城會設計師經紀人 宋唐
宋唐:當下,我看到很多媒體宣推得比較多的是前衛的設計,比如說用大色塊渲染。我比較想關心的是,未來家居設計的走向是會受這些主流媒體的影響,還是說業主真的會憑自己的喜好做更多混搭?不過我們也看到,越來越多的業主對設計的需求已經不再是某種具體的風格,他們有自己的想法,能接受各種風格、材質、工藝的設計,我想這種多元化、個性化需求的刺激對設計行業來說也是一種推動。
另外,我認為設計師其實是具有超前觀念的群體,他們能想在用戶或者消費者之前,引領某種趨勢的發展。在汽車剛問世時,福特說,如果去調查,你無論找多少人問他需要什么,他肯定不會說需要汽車,都會說需要一輛更好的馬車。
結語:不管時代如何發展,以人為本都是重心。對于居住空間的設計和規劃,必須圍繞居住者的生活理念、情趣喜好、心理情感來展開,打造能引起情感共鳴的生活美學空間,滿足居住者功能和精神上的需求。不管是現在還是未來,設計師和家具品牌都應該積極探索順應時代的生活方式、生活美學,共創品質人居生活。
正如引意高級整裝定制的品牌宣言:我們希望與懂得并熱愛生活的你,一起創造過去與未來的容器。
免責聲明:市場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此文僅供參考,不作買賣依據。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