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式漆器”是楚文化遺留下來
(資料圖)
不可多得的瑰寶
楚式漆器出土后大多形態難辯
如何復原其千年前的神韻
考驗的是修復人員的技藝
今天小虎就帶您了解
楚式漆器修復背后的故事
杜道子
“楚式漆器修復技藝“省級傳承人
今年61歲的杜道子是荊州文物保護中心“一寶”,1987年作為人才引進到荊州文保中心后,一直從事竹木漆器的修復工作。荊州博物館的鎮館之寶之一、2300多年前的大型宮廷漆木樂器“虎座鳥架鼓”就是杜道子參與修復的。如今,已經退休的杜道子又被返聘,擔任荊州文物保護中心木漆器修復技術指導。
荊州文物保護中心的竹木漆器文物修復水平在全國領先,每年都有大量全國各地的竹木漆器文物送來進行修復。在杜道子的工作臺和旁邊的架子上,到處放著動輒一兩千年的漆木器。其中任何一件的修復,都要花幾個月甚至幾年的時間。
“文物修復不像其它的東西,做壞了再來,那不能。自己心里要有一份責任感,要慢慢地一步步來,修復一件文物,我首先在腦子里最少要轉2個月到3個月?!?/p>
杜道子說,自己每天除了文物修復以外,最常做的事情就是思考,在外人看來像是在發呆,但實際上自己腦子里正在進行頭腦風暴。
“每件文物的難度不一樣,有的是胎壞了,有的是漆皮壞了,有的是紋飾壞了。它是什么材質,要達到什么性質,都要自己琢磨?!背狡崞鞯男迯凸に嚾绾芜_到最好的效果,杜道子摸索了二十年。
修復工藝繁瑣,從清洗、脫水、干燥,到髹漆、彩繪、封護等等,要進行十幾個步驟才能讓沉睡的文物“復活”。
脫水定型之后考驗的就是工藝了。杜道子對工藝的要求近乎“嚴苛”,他說:“在彩繪的時候,必須屏住氣,心情要平靜,呼氣和吸氣如果不均勻的話,線條就拉得不流暢,粗細會不一致。”
文物修復,除了技藝把控,還要長期學習文化史。杜道子說,紋飾和造型都代表著一種生活中的文化,這也要長時間了解和學習,才能理解其中的內涵,比如它來源于什么時代,當時的人為什么喜歡這種造型,不同場合、不同人群為什么用不同的紋飾。“這都需要時間長,才理得順。”
三十多年來,杜道子共修復竹木漆器兩千余件。其中最得意的作品,是一件極為罕見的“漆扇”:一面是平面畫,另一面是凹凸有致的立體畫,漆面4毫米厚。這件絕世珍品送來時,已看不出扇子的模樣,只剩下一片片的漆皮。
為了修復這把漆扇,杜道子先是花了很多時間把圖案的含義一點點弄懂,將缺失的部分準確補畫出來,然后花了大量時間精描細繪、精雕細刻,最終還原了它的驚艷模樣。
2021年12月8日亮相宜昌博物館的國家一級文物,距今兩千六百多年歷史的建鼓,也是杜道子修復完成的。脫水后,這面建鼓就是七八十片碎片,杜道子花了四個月時間整理紋飾、形狀,又花費一年多時間將其修復,讓大眾能夠一睹“華夏第一建鼓”的風采。
杜道子認為,每一件文物跟自己見面,就是一種緣分。楚文化通過漆木器這個載體千年傳承,他也要盡己所能,將這樣精美絕倫的文化留下來,給后人再見和展示的機會。
杜道子說:“每件器物最壞的拿到這里來,拿走時,修好了,把它最漂亮的一面展現給大家,我就非常有成就感。”
《好人開講》播出時間
時間 | 頻道 | |
首播 | 每周三 20:00 | 荊州廣播電視臺 新聞綜合頻道 |
重播 | 每周四 13:00 | 荊州廣播電視臺 新聞綜合頻道 |
重播 | 每周五 20:35 | 荊州廣播電視臺 壟上頻道 |
重播 | 每周六 17:45 | 荊州廣播電視臺 公共頻道 |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