仫佬族有什么傳統的體育活動?
仫佬族有著多姿多彩的民間游戲和體育活動,它們曾經極大地豐富過仫佬族人民的生活。舞草龍:草龍用稻草編成,飾以彩紙。春節期間,仫佬族有挨家挨戶舞草龍拜年的習俗。象步虎掌:農閑時,在地上劃一條線,參賽的人站在兩邊,雙雙以掌相對,待裁判發出號令,雙方即可移步用力,目的是將對放推離原位,或是故意松弛,使對方身體前傾,腳掌超越界線。這種活動可以鍛煉人的臂力、腳力和耐力。鳳凰護蛋:是仫佬族兒童游戲。在地上畫一個圓圈,表示鳳凰窩,放三、五塊石頭,表示鳳凰蛋。一小孩扮母鳳凰在圈內左腳著地呈俯臥狀以護蛋。三、五小孩扮作天兵天將來奪蛋。勝負以能否在規定的時間內奪完蛋來定。其中,奪蛋的小孩不能觸及“母鳳凰”的右腿,觸及即被淘汰。這種游戲可以訓練孩子的靈活性,培養機智、勇敢的性格。搶花炮:是仫佬族與壯族共同的娛樂活動。于每年的農歷六月二十四舉行。用土炮將花環射向天空,參賽者爭搶從天而降的花環,以得花環多者為勝。每屆花炮節只放五炮,每炮只有一個花環。群龍爭珠:在水中投放一定數量的水果,參賽者潛入水中撈水果,以多者取勝。
仫佬族的文學藝術有什么形式?
仫佬族有著豐富多彩的文學藝術。由于仫佬族沒有文字,只有語言,這就決定了仫佬族歷史上留下來的文學主要是民間文學,諸如神話、傳說、詩歌、故事、戲曲等。仫佬族的神話形態豐富,包括創世神話與英雄神話。創世神話有講述天地起源的神話,如《天是怎樣升高起來的》,洪水泛濫與人類再生神話,如《伏曦兄妹的傳說》,民族風俗形成神話,如《依飯節》等;英雄神話有《稼》、《懇王山》等。民歌在仫佬族人的生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過去幾乎家家有歌本,村村有老歌手,他們把教青年人唱歌當作自己的義務。唱歌活動多在“走坡”和喜慶節日期間舉行。走坡是青年男女的一種社交活動,是談情說愛的方式。按照傳統習慣,男女青年在郊外相逢時,不論相識與否,均可邀請對唱。拒絕別人的邀請,被認為是不禮貌。歌的種類有:“隨口答”,歌詞由唱者即興創作,沒有一定歌本,具有豐富的想象和比擬,包括情歌、勞動歌、苦歌、儀式歌、風俗歌等。“古條”,是故事式歌謠,內容為民間流行的歷史故事、神話、傳說等。“爛口風”,是一種譏諷性的歌謠,內容不拘,隨唱隨編。唱歌多用漢語唱,都是對唱的形式。走坡時以唱“隨口答”為主,間或也唱“爛口風”。喜慶場合多唱“古條”歌,唱者多數是中年人。20世紀后期,山歌中增加了新的內容。也流行唱革命歌曲。仫佬族民間戲劇最流行的是“彩調”。彩調是流行于廣西北部桂林、柳州一帶的漢語地方戲曲。約在1880年前后傳入仫佬人聚居的羅城等地。仫佬山寨有不少業余彩調班子,四把鄉大梧村在1940年前后就有兩個小班子,過去吉門修建的一個彩調石頭舞臺,至今猶存。每年春節期間,為仫佬山鄉演出彩調的高潮時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