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蒼生大醫》是作家李琭璐的紀實文學作品,1958年,37歲的李桓英放棄國外優渥的生活,只身返回祖國。在長達半個多世紀的歲月中,她和同事們奔波在祖國的偏遠山區,把一個個麻風患者“從‘鬼’變回了人”。目前,麻風病在我國絕大部分省份已被基本消滅,成為可控、可治的普通疾病,這一輝煌成績,離不開以李桓英為代表的幾代麻風病防治工作者的共同奮斗。
據了解,作家李琭璐經過兩年多的采訪和研究,用20余萬字的厚重文字,還原了麻風病曾給這片土地帶來的種種苦難,深情記述了李桓英等“戰‘麻’斗士”為新中國公共衛生事業作出的卓越貢獻,以及他們身上秉懷初心、無私無畏的精神品格。
談及對李桓英教授和麻風病最初的關注,李琭璐表示,“與其說是我寫李桓英教授,不如說是這本書找到了我。”李琭璐在幾年前在《北京文學》上讀到了方格子老師寫麻風病人的報告文學,其中也講述了李桓英教授的故事,于是她便對這個題材產生了興趣,開始準備這部作品的寫作,并在李桓英教授的助手袁聯潮的幫助下開始了對李桓英教授同事、同學的深入采訪。
袁聯潮在分享會上介紹,“李桓英教授最大的貢獻就是采用了短程聯合化療,既節約了經濟成本,又達到了最好的治療效果,同時縮短了麻風防治的進程,使我國麻風患病率大幅度下降。”
消除大眾對麻風病人的偏見和歧視也是李桓英教授的一大貢獻。袁聯潮在活動中回憶起李桓英教授為給麻風村送藥,不顧翻船的危險,獨自乘坐獨木舟進村的感人事跡。
在李琭璐看來,李桓英教授是一個強大堅韌的人。“她擁有偉大的靈魂,從來不給自己設限,她是一個具有真正現代精神的獨立女性,一生都在追求科學的真理,不會因為遇到困難而退縮。”李琭璐認為,李桓英教授放棄功名利祿回國,奮戰在艱難的抗擊麻風病的第一線,這種清晰把控未來目標的精神,赤誠的愛國情懷令人為之動容,值得后輩學習。
顧中一表示,李桓英教授擔得起“國士無雙”稱謂。她對自己理想的不懈追求,投身醫學事業的勤奮刻苦都足以給人們帶來莫大的勇氣。(完)
關鍵詞: 蒼生大醫 駕考寶典2015科目四 傷仲永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