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片薄薄的陳皮,聯接的不僅是他鄉和故鄉,更是與家人團圓的思念,其中沉淀了厚重的僑鄉文化和璀璨的人文。”在近日舉行的“新會陳皮 僑·商古道”研究會現場,廣東正號粵陳堂古法陳皮有限公司負責人郭忠華代表粵陳堂新會陳皮文化研究中心,公布了由該中心牽頭研究的《新會陳皮 僑·商古道》課題成果——新會陳皮僑·商古道總覽圖。
江門新會是一座有著1800年歷史的嶺南經濟重鎮和南粵文化名城,同時也是全國著名的僑鄉和中國陳皮之鄉。早在宋代,產自新會的陳皮便是南北貿易商的廣貨、廣藥之一,近代以來,新會陳皮隨著僑民遠渡重洋,抵達東南亞、美歐、澳新等全球70多個國家和地區,形成獨特的“陳皮商道”?;涥愄眯聲惼ぱ芯恐行耐ㄟ^挖掘和研究相關史料,最終整理出數百年間新會陳皮流通的商道軌跡,并繪制出了新會陳皮僑·商古道總覽圖。
國務院原參事、農業農村部原副部長劉堅通過視頻的形式向研究會的順利召開和相關研究成果的發布表示祝賀,“新會陳皮僑·商古道記錄了中華民族走向世界的足跡,在當今全球化的大背景下,更需要大家攜手同心,用科學、歷史的眼光研究新會陳皮,弘揚僑·商古道和諧交流、互鑒互學的精神。”劉堅表示。
中國商業聯合會中華老字號工作委員會副主任兼秘書長、粵陳堂新會陳皮文化研究中心總顧問張建通過視頻形勢參會,并代表研究中心發布《新會陳皮 僑·商古道》課題研究成果。據張建介紹,經初步整理發現,新會陳皮的流通范圍,較之“鄭和下西洋”時間、空間跨度更宏大、行程更漫長和遙遠,再現了過去200年間新會陳皮陪伴新會僑民走出國門,行至全球70余個國家與地區的遠洋之路,及數百年間眾商賈通過水路和陸路,將新會陳皮銷至全國各地及南洋、美洲等地的商道軌跡總稱。
張健認為,通過對《新會陳皮 僑·商古道》課題進行深入挖掘和研究,將對新會陳皮產業經濟發展、江門“僑都賦能”工程乃至中國傳統飲食、醫藥文化產生深遠的意義和價值。
張健通過視頻形勢參會,并代表研究中心發布《新會陳皮 僑·商古道》課題研究成果。
在研究會現場,新會區委統戰部副部長許福明表示,僑·商古道是研究新會陳皮的一個很好的載體和平臺,對新會陳皮的文化內涵挖掘和品牌建設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與江門市“僑都賦能”和“港澳融合”“粵菜師傅”等工程規劃能夠有效銜接,希望通過相關課題研究挖掘,進一步推動江門市、新會區的文化統戰工作。
新會區僑聯黨組成員、副主席譚錦芳認為,新會陳皮與新會僑民的關系十分密切,成為僑民維系故鄉情的重要紐帶,新會陳皮僑·商古道的相關研究,能夠很好地融合了新會陳皮文化和僑文化,未來區僑聯將和研究中心合作,重點研究僑·商古道對僑民與僑都影響的相關課題,共同發掘成果。
新會區政協港澳臺僑和外事委員會委員、執業律師譚堅良則提出,除了新會陳皮相關研究外,關于新會柑的溯源課題也應得到重視,希望通過挖掘整理相關的文獻資料,確定新會柑品種的起源,找到新會陳皮的“根”,為新會陳皮產業爭取更多的話語權。
新會陳皮行業協會秘書長李錦歡認為,古有“茶馬古道”,未來“僑·商古道”也很有可能成為印證新會陳皮和新會僑民在全球發展的重要史料,希望未來相關課題研究能夠進一步整理挖掘當下的材料,證明新會陳皮在當代全球各地依然存在的影響力。
新會區政協副秘書長、聯絡科科長韋秀容認為,新會陳皮僑·商古道的相關研究十分新穎,對于新會陳皮拓展海外市場具有重要意義,政府部門、相關單位應該發揮引導作用,統籌支持、助推相關課題接下來的研究工作。
新會區農業農村局二級主任科員、新會陳皮專家潘華金則表示,以往新會陳皮文化相關研究多圍繞價值、質量、應用等方面展開,而新會陳皮僑·商古道的相關研究能夠從僑鄉的角度,結合商業、產業的形態,對印證新會陳皮道地性“兩個千年”的理論具有重要的意義。
新會區政協黨組副書記、副主席謝惠雯表示,新會陳皮凝聚了海外僑胞濃濃的鄉情,希望新會陳皮僑·商古道能夠結合新會僑文化和一帶一路建設新商業模式,將新會陳皮文化發揚光大。
新會區農業農村局局長蘇朝榮為研究會做總結時表示,目前新會區正在制定新會陳皮高質量相關發展規劃方案,打造新會陳皮全產業鏈發展,通過對于新會陳皮僑·商古道的研究,將能夠有效新會陳皮產業的品牌打造、走出國門,為打造新會陳皮產業500億產值的目標作出貢獻。
信息來源:南方農村報記者鄭少鋒
免責聲明:市場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此文僅供參考,不作買賣依據。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