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在湖光山色的東莞松山湖畔,迎來了一場廣東省的眼科學術盛會——廣東省醫學會第四次眼視光與近視防控學學術會議暨大灣區人工智能賦能眼視光與近視防控論壇在此舉行。全國眼科大咖與人工智能專家共聚一堂,就“AI改變視界”這一主題進行了前沿分享與熱烈探討。
此次大會由廣東省醫學會主辦,廣東省醫學會眼視光與近視防控學分會承辦,暨南大學附屬第一醫院、深圳普瑞星耀眼科醫院、廣東醫科大學醫學技術學院眼視光學系協辦。
重磅致辭 拉開AI助力 破解近視防控困境序幕
開幕式上,廣東省醫學會眼視光與近視防控學分會主任委員、暨南大學附屬第一醫院眼科教授、深圳普瑞星耀眼科醫院院長鐘敬祥教授熱烈致辭,拉開這場盛會帷幕。他表示,國內近視防控形勢依然嚴峻,2023年兒童青少年近視發生率52.7%,81%高中生近視,人工智能作為全新的科技革命,通過推動眼科與人工智能結合,有望破解近視防控困境。
廣東省醫學會眼視光與近視防控學分會顧問、中山大學中山眼科中心原主任葛堅教授在致辭中表示,在近視防控成為國家戰略的今天,人工智能將是解決問題的創新之道,他堅信在“有錢、有人、有想法、有政策”的大灣區會有突破性進展。
中國科學院院士、廣東省醫學會眼視光與近視防控學分會顧問蘇國輝現場遠程連線致辭,他表示,近視是全球關注的公共衛生問題,神經科學研究為近視防控提供了重要的理論基礎,AI也成為近視防控的重要的技術力量,相信通過神經科學家、眼科醫生、人工智能專家共同努力,能夠為近視防控帶來新思路與方向。
學術交流 各抒己見 探討AI賦能眼科深刻變革
學術交流環節,來自中山眼科中心、北京同仁醫院、香港理工大學眼視光學院、清華大學深圳國際研究生院等機構的多位眼科大咖和人工智能專家先后登場,進行精彩紛呈的學術分享。
下面就讓我們看看大咖們都帶來了哪些新觀點!
葛堅教授介紹第十九屆世界近視大會上一些有啟發的近視研究新進展及防控理念。他表示,近視首先是科學問題,然后才是公共衛生問題。研究發現近視發展是視網膜的閉環,與大腦無關,而且已經發現了近視以及高度近視的多個基因點,對于近視防控有積極意義。
他介紹,國外研究表明不同近視防控手段的效果,阿托品(高、中、低濃度)>戶外活動>離焦鏡片;溫州醫科大學6隨訪研究發現,離焦鏡片6年可減少近視增長200度,減少眼軸增長0.73mm,這個近視防控效果非常顯著。在近視防控理念上,國外主張“預防為主、盡早發現、控制發展”,這與中醫“上醫治未病、中醫治欲病、下醫治已病”的理念異曲同工,同時需要學校、家長、醫生(包括驗光師)共同努力。
中山眼科中心卓業鴻教授分享《人工智能賦能眼視光與近視防控新模式的探索》,AI可用于近視“篩查——預防——機制——控制”的整個鏈條。其團隊的研究成果用于近視篩查上,18秒可完成一個孩子的檢查,效率較高,數據準確性也高;此外,其團隊還開發了高度近視預測小程序,以及用于診斷早期高度近視合并青光眼的小程序;他還特別肯定了深圳南山區的近視防控行為檢測設備,使用AI實時測量光照強度以收集戶外光照時間。
香港理工大學眼科視光學院何明光教授闡釋《生成式人工智能:從算法到臨床應用》,介紹其團隊如何利用AI,將眼底彩照生成熒光造影眼底血管圖,其結果非常接近真實造影。人工智能生成的數據可以使中央靜脈阻塞、黃斑水腫等眼底病人避免做熒光造影,而且還可預測新生血管的生成。
香港理工大學眼科視光學院博士后研究員王悅葉介紹《WHOeyes:基于智能手機的學校篩查新概念》,WHO(世界衛生組織)的免費手機APP可幫助人們自測近視力(距離40cm)+遠視力(距離2m),從而簡單判斷其屈光狀態。若近視力=遠視力,則為正視;近視力>遠視力,則為近視;遠視力>近視力,則為遠視。通過真實世界的驗證,APP的檢測近視結果準確率大于85%。由于使用十分方便,此APP非常有利于培養公眾的眼健康意識。
廣東省人民醫院張良教授講授《人工智能賦能糖尿病視網膜病變的圖像診斷》,詳細介紹醫用圖像跨模態轉換的數據處理全過程,其中有一項便是廣角眼底彩照轉化為廣角眼底血管造影圖,有助于糖尿病視網膜病變的高效、安全診斷。
深圳市眼科醫院崔冬梅教授展望《人工智能在眼視光臨床中的應用前景》,人工智能可應用于近視的篩查、預防、管理、預測、驗光、視覺訓練、輔助診斷及個性化干預建議以及近視手術個性化設計。
廣東醫科大學眼視光學系岑令平教授帶來《眼底病智能檢測開發與應用》,其團隊將常見眼底病與病變特征結合,創新性開發出全眼底病檢測的智能系統,取得令人矚目的成果。
清華大學深圳國際研究生院袁春教授介紹《人工智能大數據模型與類人腦模型的研究進展》,通俗講解人工智能數據處理的底層邏輯,及其在人腦視覺處理上的應用。
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同仁醫院常務副院長袁進教授線上解析角膜神經與干眼的關系,從角膜神經形態切入分析干眼的體征與癥狀。他表示,有些患者干眼程度(客觀檢查結果)很嚴重,但自我感覺還好,是因為角膜神經受損;而有的患者干眼程度很輕卻感覺很不舒服,可能是因為角膜神經瘤導致的神經痛。
暨南大學眼科研究所陳建蘇教授介紹其團隊在眼視覺類器官研究的最新進展,以及國外人工智能在這方面的應用。她表示,人類創造+專業知識+AI=生物醫學智能體,人工智能時代不懂AI的醫生會被淘汰。
廈門大學醫學院劉祖國教授線上分享《人工智能在干眼慢病管理中的應用》,介紹AI在角膜神經的量化分析、瞼板腺與眼瞼評估、干眼的分級與分型等方面的應用,以及手機移動端的AI模型“智眼守護”的使用。
在屈光手術方面,廣州普瑞眼科醫院沙翔垠教授闡述《新一代機器人全飛秒SMILE pro的優勢》,其優勢不僅在超快的激光掃描速度——10秒以內,而且內置中心定位、眼球旋轉跟蹤兩大智能系統,讓手術更安全、更精準,術后視覺質量更好。
中山眼科中心余克明教授帶來《ICL二次手術原因分析與臨床療效和安全性觀察》,他表示屈光手術前的圓錐角膜排查、ICL晶體尺寸的選擇、全飛秒的Nomogram都是人工智能在屈光手術領域的應用。
最后,暨南大學附屬第一醫院眼科教授、深圳普瑞星耀眼科醫院院長鐘敬祥教授登場,講授《人工智能賦能屈光性白內障手術方案優化設計》。白內障已經從防盲時代進入屈光性時代,他從生物測量技術、人工晶體計算、術中導航系統以及飛秒激光輔助白內障手術等幾個方面,詳細介紹人工智能在其中發揮的重要作用。
人工智能時代,AI將為眼視光與近視防控領域強大賦能,從篩查、診斷、治療、慢病管理等方面帶來全方位的深刻變革。此次大會不僅是一次學習交流、智慧碰撞的機會,也為眼科學的發展注入了滿滿新活力。讓我們積極擁抱AI技術,共筑睛彩視界,共同期待眼科醫學更璀璨的未來。
免責聲明:市場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此文僅供參考,不作買賣依據。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