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清明節左右,四川西南航空職業學院等多所高校發布春假通知,引起網友的羨慕和討論。
事實上,高校有春假不應該是新聞。早在2003年,北京大學向世界一流大學學習完成校歷改革后,已經有春假安排,至今已有20年。2023年,北京大學的春假與往常一樣,安排在“五一”國際勞動節期間,同時兼顧了五四青年節和北京大學校慶。由于北大幾乎實現了完全學分制,不能因假期調課,因而校歷上有關春假的表述非常嚴謹——
4月29日至4月30日公休,課程照常進行。
(資料圖)
5月1日至5月3日,放假調休,全校停課。
5月4日,校慶相關單位上班,全校停課。
5月5日,放假調休,全校停課。
5月6日至5月7日,公休,課程照常進行。
在完全學分制之下,學生在選課時已將課程時間進行了精確安排,因此調整課程時間幾乎不可能。同時,不臨時調整課程節省了管理者和教師大量的協調精力。由于北京大學少量輔修和雙學位課程安排在周末,因而不能將周一至周五的課程調整到周末,也不會將周末的課程調整到周一至周五。對于大部分沒有選修周末課程的同學而言,如果沒有參加校慶活動的計劃,那么春假就是9天。
事實上,高校不僅應該有春假,還應該有秋假,春假和秋假與教學時間一起形成了校歷的“時間結構”。進而言之,春假和秋假其實是校歷時間結構中的關鍵時間點,也是最關鍵的部分。在此方面,新加坡國立大學校歷安排的時間結構值得我們參考。
新加坡國立大學分春秋兩個學期和暑期學校。其中,春秋兩個學期各有13個教學周,并分別被一周春假和一周秋假分為兩個部分——教學第一階段6周課程,教學第二階段7周課程。另外,在期末考試兩周前,還固定安排一周作為學生的考試準備周。這樣,每學期的標準長度為17周。由于秋季學期有新生報到和準備,因而安排了第0周作為新生的報到周。
秋假和春假作為間斷,將秋季學期和春季學期均分為了兩個微學期。秋假和春假在微學期轉變為考試準備周,之后安排一周的考試。微學期可以安排更密集和更壓縮的課程。可以設想,如果需要外請國外教師授課,微學期更加適合。
北京大學在安排春假和秋假后,每學期實際的教學時長有15周。與新加坡國立大學的實際教學周數相比仍有很大的改進空間。在學期長度方面,北京大學已是國內最短,還有很多大學的教學周數更多。
在筆者看來,以培養創造性人才為目標的學期制度改革應給學生更多自主學習的空間和時間,實現結構化學習和非結構化學習之間的平衡。這要求高校從傳統的強調課堂內教學,轉變為強調課堂內學習與課堂外學習的統一。學生在校學習時間是固定的,強調自主學習和非結構化學習就必須減少課堂教學時間和結構化學習時間。因此,適當減少課堂教學時數并降低相應的學分、學時比例,給學生更多自主學習時間,這仍是未來改革的重要方向。
在新加坡國立大學,每學期13周的教學之外,還特別安排了春假、秋假和考試準備周作為學生自主學習的時間。春假和秋假在學期中間的安排打斷了連續13周的教學時間,成為時間的“間斷”。
在人們日常的學習和工作中,既需要有連續的“時”,也需要有作為“間斷”的“間”,兩者結合才能形成“時間”。現代社會中,作為“間斷”的時間尤為重要且不可或缺。如果連續學習、連續工作,人就沒有了“間斷”。從進化論角度看,這是現代人向原始人無片刻休息的一種退化。
那么,學生在春假、秋假的間斷中,可以做什么事情呢?
第一,當然是休息和恢復。經過了連續高強度、密集的6周上課,學生可以外出旅游、賞月看花、聽海觀濤。其實在休息和恢復期間,潛意識中的思考仍在持續;第二,春假和秋假作為假日,使時間不再是連續的瞬間,空間被凸顯出來,學生可以在單一空間逗留,也可以在不同空間流動;第三,學生可以在這段時間總結復習,將其變為專門學習的時間;第四,春假、秋假使學生閑下來,閑暇是沉思所需要的時間,經由沉思,拔尖人才方能脫穎而出。
從“時-間”本真的意義審視,高校不但要安排春假,也要安排秋假,需要兩者共同形成學期的時間結構,繼續減少學期內“教”的時間,增加學生自主“學”的時間和休憩時間、回顧反思的時間、空間凸顯的時間和沉思的時間。這才是科學的、可以促進學習和創造的學期時間結構。
總之,以春假和秋假為標志的學期時間結構具有不可忽視的重要意義,是每所高校需要高度重視的改革方向。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