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年前,中國和以色列正式建立大使級外交關系。30年來,兩國貿易額建交之初僅五千萬美元,2021年達228億美元,同建交時相比增長了400多倍。中國已成為以色列亞洲第一、全球第二大貿易國。
20年前,剛剛獲得國家立項的廣州國際生物島正式啟動開發建設,2011年正式“開島”,時至今日,面積僅1.83平方公里的園區,從無到有聚集起超500家生物醫藥企業。
10年前,原以色列工貿部次長、首席科學家辦公室主任、蘇格·基萊特曼博士率隊,不遠萬里來到廣州,在市、區政府支持下,中以基金和中以孵化基地都已成功建立并引進落戶了一批國內外創新項目。
30,20,10,既是里程碑,又是新起點。
6月22日下午,廣州國際生物島集團有限公司在生物島舉行“中以建交30周年-廣州中以合作成功典范”合作交流會。此次活動由廣州國際生物島(中以合作區)管委會指導,并得到了廣州高新區投資集團、中以基金、中以孵化基地的大力支持。
由于疫情原因,以色列駐華大使潘琦瑞、2011年諾貝爾化學獎得主丹尼爾·謝赫特曼教授以及蘇格·基萊特曼博士分別發來視頻致辭向活動表示祝賀。
中外嘉賓齊聚一堂,共慶建交,共話創新。
從0到1:中以合作“廣州模式”的探索
“在過去的10年里,我們很榮幸地參與建設廣州本地生命科學生態系統,并協調這個系統所需的各種要素。我們信守對廣州這座城市作出的承諾,不斷為中國和國際的合作伙伴創造新價值。”蘇格·基萊特曼博士一直心系廣州,即使在疫情期間也克服重重困難,四次來穗開展工作。“中以兩國都有悠久的歷史,30周年太短了,我希望我們繼續努力,在30周年后面至少要加一個0。”
從合作備忘到正式協議,從藍圖、愿景到真實的投資基金與孵化基地,廣州中以合作也并非一帆風順,無論是文化背景的沖突,國內外體制的差異,還是語言理解的不同、具體實施手段的區別,都給合作帶來了一個又一個的“障礙”與“關卡”。幸運的是,中以團隊在探索過程中得到了政府的大力支持,廣州市政府為中以合作提供了一系列創造性的保障措施,基于對蘇格博士及其團隊的充分信任,打造了以“一支基金,一座基地”,并由一支聯合團隊來管理和決策。
“孵化器的模式非常獨特!”耿建躍是中以孵化基地的董事長,參與了市、區政府制訂中以孵化基地管理辦法的全過程。2017年出臺的《廣州開發區中以生物產業孵化基地專項資金管理辦法》,正是充分借鑒了以色列政府過去20多年支持創新產業發展的成功經驗,并結合我國實際情況而出臺的政策,相比國內眾多的科技政策扶持,具有前瞻性、創新性和實操性。
截至目前,已有29個國內外創新項目落戶并獲得中以基金(一期)或中以孵化基地投資,其中已有兩個項目的母公司在納斯達克上市,同時已實現1個項目(中以基金投資)退出和5個孵化項目畢業。2021年5月組建的總規模20億元的中以基金(二期),目前備投項目已達40個。
去年4月,以色列駐華大使潘琦瑞訪問廣州,對中以合作“廣州模式”表示高度認可。在視頻致辭中,潘琦瑞表示,“我們與廣州和生物島建立了良好關系,中以基金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合作案例,目前已啟動基金二期,投資以色列在醫療設備方面的技術,并引進到中國市場,這是一個非常創新的想法,我們支持這樣的模式,并希望可以看到未來中以兩國政府、企業之間建立更多這樣的基金,我們要推動高科技合作和創新合作。”
以色列駐穗總領事勞霈樂出席了現場會議,他強調生物島中以基金是中以兩國之間已經建立了非常重要的雙贏合作關系的例證,是成功的國際合作的典范。
生物島(中以合作區)管委會主任陳超認為,不管是中以合作的整體框架,還是以色列藝術家的作品閃耀在生物島,以及雙方共同種下的友誼之樹,都見證著中以友誼的發展,希望中以合作在生物島這個寶地上能夠結出累累碩果,樹立最寶貴的合作典范。
廣州開發區發展改革局總經濟師肖瑩閱肯定了中以基金和孵化基地在技術創新、提升生態、平臺賦能方面所做的工作,表示中以平臺強大的鏈接能力使政府對中以合作的未來充滿信心。
與會的不少嘉賓都親眼見證了生物島發展的整個歷程,大家紛紛表示,生物島從20年前的一片荒地發展至今,其發展速度是指數級的,而不是線性的。其中中以合作的“廣州模式”雖然規模很小,但是其理念和運營機制引起了國內外各方的極大關注,并逐漸對生物島的未來發展產生積極的影響。中以的合作是兩國人民的期待,雙方的互補性很強。中以合作開啟第一個項目時很困難,但是一路走來在不斷地發展壯大,生態圈、朋友圈、投資圈、項目都在不斷地增多,所以對生物島和中以合作的未來充滿期待的,未來也更加是一個指數增長的態勢。
“中小企業能辦大事”:中以合作“廣州模式”如何更好的為創新創業賦能
賀勵平(Peter Helis)是一位在中國生活了20多年的德國人,目前是廣州開發區全球招商總監。我來自德國,德國的成功來自于占全國企業90%的中小企業。中小企業和初創項目的發展速度與跨國公司不同, 但它們是產業生態系統至關重要的部分。我們必須要有耐心,如果對它們‘拔苗助長’,那將得不償失。事實上,美國硅谷的成功正是因為建立了強大的支持中小企業發展的體系,中國的長三角區域亦是如此。借用“以色列國父”大衛·本-古里安的名言,‘跟上潮流還不夠,你必須引領未來’。我們要學習國內外的先進經驗,并且做的更好。”
2011年諾貝爾化學獎得主丹尼爾·謝赫特曼教授也表示,以色列中小企業數量占企業總量的97%,貢獻著國民生產總值的50%,吸納了60%就業人口。
“中小企業能辦大事”的話題,“點燃”了現場嘉賓智慧的“碰撞”——
要更好的為中小企業賦能,廣州還要做什么?
如何打造生物醫藥領域創新合作的生態圈?
中以合作“廣州模式”還需要什么樣的提升?
……
中山大學中山眼科中心與中以基金和基地在智慧醫療和多中心國際臨床研發方面一直有密切的合作。該中心的副主任袁進教授正在與一家中以基金投資的以色列創新企業開展臨床研發的合作,并申報了科技部的創新研發項目。袁進教授認為,臨床需要是生命科學領域創新的源頭,高水平的研究型醫院是整個生物醫藥新生態中不可或缺的一環,并提出了推動源頭技術輸出的三種模式,第一種模式是由醫生自己通過競爭性的科研基金(同步也在探討與產業基金、創新藥企業合作)來完成源頭技術的孵化;第二種是雙方都對感興趣的領域提出需求來設立新的合作模式。第三種是委托研究。在這三方面中山眼科中心已經與中以基地和基金有了一些合作,并獲得一些成果,袁進教授也希望擴大和加深這種合作機制。
生物島集團董事長曾瑋介紹,生物島公司正在試行挖掘基于臨床需要的源頭創新,目前已經與一批合作醫院梳理和收集了醫生的創新思路,后續將邀請藥企和投資人一起去打造挖掘源頭、各方協作、推動創新的機制。
國家藥監局新藥評審委員會評審專家陳平雁教授對以色列非常熟悉,直接拋出三條“干貨”——在生物島建立平臺為國際創新藥物和器械提供統一的服務(注冊申報、臨床研究等),對國際創新藥物的臨床研發進展建立完善的評估機制,以及為國際新藥的臨床研發提供強有力的支持。
廣東以色列理工學院是中國第一所引進以色列優質高等教育資源的具有獨立法人資格的中外合作大學。該校代表表示,學校十分認可中以合作的“廣州模式”,正在與生物島和中以基金商談與學校科創中心、健康醫藥科學工程中心及可持續世界研究中心的全面深入合作,共建創新中心,助力源頭創新,更好的融入到生物島的生態。
綠葉生命科學集團廣州首席代表陳進忠指出中以合作的廣州模式對推動新藥研發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他認為,新藥創新的風險很高,企業需要贏利,如果企業承擔了太高的風險,將會降低企業投資新藥創新的意愿。 需要政府加大支持高風險的創新的力度,減輕企業創新風險的負擔,這樣企業才愿意開展高風險的新藥創新,而且創新的整個過程也需要由專業企業和人員來具體管理和運營。
廣東恒瑞醫藥總經理劉希和之前曾數次與以色列團隊進行溝通,他強調在創新藥的研究上,時間就是金錢,建議中以團隊要與國內藥企強強聯合,中以平臺把項目從以色列引進過來,等到在國內通過大的醫療機構進行一期、二期驗證以后,發現在現有的臨床治療上有一個比較好的對比數據,就可以開始尋找一些產業化做得比較好的公司進行合作,獲取該藥物在中國或者其他地區的商業化權益,幫助這些項目更快地應用到患者身上。
邁普醫學總經理助理羅林波介紹,廣州已正式啟動實施“鏈長制”推動產業高質量發展,該公司承擔植入性醫療器械產業鏈“分鏈主”,參與協同推動資源配置和重點領域、關鍵環節技術攻關。高性能醫療器械國產創新產品從研發到上市周期長,尤其在市場準入階段更是挑戰重重,因此建議篩選一些大型的學術型、專科型、綜合型醫療機構,作為創新型產品的臨床研究基地,或探索進行醫療機構創新產品臨床使用試點機制,去加速創新產品真正市場化。
世界500強默克于2019年在生物島設立廣東創新中心,該中心的王娟博士介紹說,默克公司在生物醫藥領域追求的是全球創新FIC(First in Class首創藥),,在默克設立廣東創新中心之初時就與中以基地簽訂了合作備忘錄。默克創新中心一直在與行業內的領軍企業家、專家探討國內的生物醫藥源頭創新應該怎么開展,也希望能夠跟中以基地探討更靈活的合作模式。王博士特別強調創新一定要國際化,這是創新的一個非常關鍵的要素。可以借鑒全球源頭創新做得最好的美國波士頓和以色列的經驗。
另一家落戶在生物島的世界500強企業阿斯利康,主打“基于專家、產業鏈項目,結合當地資源、落戶當地,后面有配套的資本,是一條創新鏈接的模式”,其廣州創新中心負責人原碩介紹了與生物島公司、中以基金和基地開展合作的情況,強調通過大企業的業務渠道、研發渠道的資源為早期創新項目進行產業賦能,這是創新的生態中的重要環節,也是阿斯利康創新中心的主要任務。
廣發乾和是廣發證券負責直投業務的全資子公司,凈資產規模超過100億,投的項目超過150家,目前該公司已經開始將投資階段向更早期延伸。 該司副總經理鐘鴻鳴建議在園區提供專門的場地引進本地排名靠前的投資機構、中介機構或金融機構定期經常性舉辦島上企業交流會議,為本園區的企業提供咨詢或者其他服務。
廣東省戰略研究院的研究員梁立俊教授參加了研究院就廣東省各級政府對創新支持開展的調研。在調研之后的報告中,梁教授團隊做了一個結論:“政府創新基金正在發揮一定的作用,但總體而言效果并不理想?;浉郯拇鬄硡^的科技創新活動呈現后端泡沫式繁榮,但前端幾近荒蕪的局面。” 梁教授表示中以合作的“廣州模式”讓他眼睛一亮,認為是一條可能的新路。他希望今后能對這個模式做深入調研和推廣。
與會嘉賓對中以合作和生物島公司提出了三個方面的期待,第一建議生物島公司要有常設機制,聯絡和聚集生物島內外各種資源,創造合作機會同時,提出不足和問題,討論解決的方案。對今天論壇涉及的一些重要問題,建議生物島公司牽頭組織后續相關專題討論,并提出可負擔、可執行和可持續的方案與建議。第二是期待中以合作的內容更加務實、豐富,包括擴大基金和孵化基地的規模,建立更多服務產業生態的中心(臨床服務中心、創新服務中心、生態服務中心),探討雙向的合作或者是離岸的合作等;第三是期待未來要打造更多標志性的成果,尤其是培育并挖掘一批顛覆性、變革性的創新企業出來引領整個生物產業的發展方向,為更多中小企業賦能,能夠把大事辦出來,產生更多的標志性的、有影響力的成果。
未來可期:中以合作新起點,再出發
“未來大灣區發展生物看廣州,廣州發展生物就看國際生物島”,與會嘉賓感受到廣州的“雄心”。
蘇格博士在2018年成為廣州“榮譽市民”,他覺得廣州政府與廣州企業有著不一樣的眼界與思路,“我們與廣州政府的合作比其他地方都好,廣州人能夠敞開心扉,總是樂于助人”。當然,機遇與挑戰總是并存,他亦指出,廣州尚存在缺少生物醫藥領域國際龍頭企業的短板。此外,他認為廣州應該建立一種產業生態系統,以鼓勵人們不懈嘗試并將豐富的創意變為現實。
事實上,近年來,生物島戰略布局科技平臺日趨完善。
去年5月,共和國勛章獲得者鐘南山領銜的廣州實驗室在生物島重磅揭牌,致力打造具有全球影響力的防控突發性公共衛生事件的大型綜合性研究基地和原始創新策源地。
與此同時,廣州海關技術中心P3實驗室等多個研發平臺也在生物島落地。廣州市一醫院、中山眼科中心、孫逸仙醫院等三甲醫院轉化實驗室加快建設。
與會嘉賓都表示,非常期待政府能盡快提升整個國際生物島創新生態圈的能級,在政策方面開展先行先試的探索,做好國際化合作項目的轉化和落地保障,推動“政府引導、市場運作”加速向前端延伸,最后也是希望能以建交30周年為契機,謀劃推動中以在生物領域的合作提升到新階段、新平臺、新高度。
免責聲明:市場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此文僅供參考,不作買賣依據。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