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 “青島醫學裝備科技館”
疫情大考下,醫療貿易企業或乘勢騰飛,或困于危局。然危中有機,求變者勝。醫貿行業各協會整合資源全力以赴凝聚行業合力,力促行業健康安全發展。
一幅黑框眼鏡,一身西裝革履,始終帶著標志性的微笑,言談間盡顯齊魯人的爽直。作為青島市政協委員、青島市總商會副會長、青島市醫療器械行業協會會長、首宏醫療控股集團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的徐海波,永遠保持著最佳的狀態奔走在醫械安全發展的各種場合,躬身擘劃醫療器械產業成為青島新名片。
2022年他接受《共享》采訪,暢談他對醫貿領域產業發展的灼見真知。
行業·安全
《共享》:作為醫療器械貿易行業發展的早期參與者,您如何看待“醫貿”行業?
徐海波:2018年左右,“醫貿”和水泥、沙子、食品一樣被歸為零售業。尤其在跟銀行、海關等相關單位打交道時感受非常明顯。這個歸屬凸顯不出醫療行業的特點和特殊要求。所以我一直想把這個行業作為一個單獨歸類提出來,就提煉出“醫貿”,也就是“醫療貿易”這個詞。
與其他行業的區別在于,這個行業的服務對象是醫院,產品直接面對病人,與生命息息相關。行業的神圣性就體現于此,從事醫貿本身就很高尚,懸壺濟世,治病救人,通過設備、耗材幫助醫生更好地解決病人病痛。
《共享》:在醫貿領域深耕二十多年,您有什么感受?
徐海波: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的醫療器械行業發展非常快速。從醫貿角度講,我有兩個感受:第一是行業發展迅速。伴隨醫院基建、醫療設備更新,交易量越來越大,相關企業成長非常快。一些央企,比如國藥、華潤都在從事醫貿行業。第二個感受是隨著國家各種合規化建設,醫貿行業越來越規范,招標、臨床等更合規,更強調安全性。
《共享》:您多次提到「為行業打造更加安全的醫貿環境」,集團也將安全上升到了戰略層面。作為合規化的倡導者和踐行者,您能否和我們介紹,出于什么考慮強調「安全」這個關鍵詞?
徐海波:醫療設備的安全關乎老百姓的安全,病人的安全、醫生的安全。如果設備存在問題,會導致醫生誤判、誤診等各種問題。這是我認為“安全”的第一個層面:產品安全。
第二個層面,是合規交易方面的安全。當下從事醫貿的企業大小不一,良莠不齊。交易過程中難免存在串標、違標等違法、違規行為。所以我們要求會員企業必須按照國家相關法律、法規要求,把合規交易放在第一位。
《共享》:在安全倡導層面,我們做了哪些舉措?
徐海波:從醫貿行業單獨列出來開始,這個行業還沒有一個標準。很多行業都有標準,包括開車都有規則。所以我說,如果沒有標準的話,醫院或生產企業,在選擇一個醫貿公司的時候,就無法評判。于是我們就創建了八大安全標準(合作安全、招標安全、合同安全、資金安全、貨物安全、關務安全、商秘安全、團隊安全),也是想做成一個金標準。不光作為我們公司的行為準則,更希望通過我們帶動上下游,帶動周邊企業,按照這個標準去經營公司、規范交易。
▲ 新首宏集團2030戰略規劃啟動會現場
也希望更多合作伙伴與其他同行,能通過這些想法和理念,不斷地推動合規化建設。更希望國內醫院、生產企業能夠用這八大安全標準去要求所有的供應商,從而規范整個醫療市場。以此為基礎,推動醫貿行業標準的建立和不斷完善。
《共享》:您覺得目前“安全醫貿”還有哪些挑戰?
徐海波:應該說還是存在一些挑戰的。這么些年國家法律法規不斷加強,十八大后反腐態勢也越來越嚴。但這個行業有它的一些屬性,我認為現在面臨的幾個問題是:第一,一些從業人員的法律意識不足,對法律的認識以及違法的后果并沒有深入了解。第二,有一些政策,比方說部分采購環節的規定還不夠科學,存在一些漏洞。這些漏洞造成了一定的安全隱患。
不過隨著大數據、互聯網的不斷成熟,這些問題應該能得到妥善解決。我也希望通過一些電子招標、網上招標來不斷地規范我們交易的安全性。
協會·互動
《共享》:作為青島市醫療器械行業協會第二屆會長,您參與了協會的創辦。您認為協會創辦的初衷是什么?
徐海波:青島市醫療器械行業協會是2015年成立的。因為我覺得這個行業需要有一個組織來規范、引導,帶領行業的發展。
我們把大家聚在一個平臺,一是幫助政府規范發展醫療行業。今年,青島市政府著重打造生物醫藥和醫療器械產業。協會能幫助政府做一些招商產業規劃和調研,給政府決策提供一些資料或者建議。
第二,我們有必要為這個行業做一些梳理。每個城市都有獨特的優勢,一個城市的醫療行業里到底往哪走?怎么走?我覺得有必要把大家聚在一起共同去探討這個話題的。畢竟身在業內,可能對這個行業的未來看得更清晰一些。
第三,協會更多還是服務會員企業單位,像生產企業、經營企業,還有一些服務企業。比方說,有些會員企業有困難、有問題,通過協會平臺向上級機關反映,還有促進企業和企業間的助力、資源共享等。
《共享》:行業協會作為政府和非公經濟的橋梁紐帶。青島市醫療器械行業協會是如何與自身的橋梁角色實現高度融合?
徐海波:作為協會來講,給會員企業做服務,得到認可是最基本,也是最核心的動力之一。在這個前提下,協會才能幫助政府解決一些問題。所以針對這200多家會員,協會在不斷地梳理各種合作模式。
▲ 徐海波參與“青島兩會”建言獻策
有的是幫助他們在解決共性的問題上跟政府對接。比方說有企業在稅收、辦理各種執照等問題上碰到了難題,如果這個難題是共性的,就通過協會層面向上級政府去溝通、反映、解決問題。
針對一些特性問題,我們通過協會平臺整合資源解決。大家聚在一起,可能這個問題、這件事情你解決不了,別的公司有能力會解決。也就是說,在會員和會員之間,協會要更多地把他們聯系起來,彼此相互認識、熟悉,在產業上達成橫向合作。比方說,有些會員是生產企業,有些是銷售企業,協會把他們結合,讓生產企業的產品能更好地賣出去,讓銷售企業能用更合適的價格拿到更合適的產品。
同時協會也做了一些探索創新。比方說圍繞著貿易型企業,打造了醫云小鎮模式。第一,聚集式的辦公便于政府管理。第二,租金等各個方面給中小企業減輕了一些經營負擔。第三,我們集聚在一起也享受了政府的扶持政策。因為政府很難單獨扶持某一個企業,一旦聚集起來,政府就圍繞著這個平臺可以做一些復制性的、獎勵性的政策。
《共享》:在與其他單位互動過程中,協會本身又得到怎樣的完善?
徐海波:比方說協會里有一些產品線比較穩定、銷售規模比較大的企業,他們的加入會不斷完善整個協會的產業鏈和產業布局。
同時作為中國醫學裝備協會的常務理事,我們主要學習這類國家級協會在行業協會運作方面的經驗和模式。還跟全國的兄弟協會建立了友好合作關系,既把青島醫械協會作為一個品牌在全國推廣,也學習其他協會的一些經營理念。更重要的是想通過當地或者國家級協會,去了解醫療行業的最新動態和發展方向。
《共享》:協會更希望吸引什么類型的會員入會?
徐海波:我們希望迎來更多有發展潛力的、經營規范的企業加入,也就是可持續成長的企業。從青島市招商政策來講,我們也希望外地的生產企業能在青島落地生產。協會可以幫助他們落地,去做各方面的資源匹配、關系協調等。
《共享》:主要是生產企業?協會對他們有一些什么樣的幫助和呵護?
徐海波:作為醫療器械行業協會,我們的重頭是在生產領域。我希望更多生產企業能加入到協會里面來。一個從科研研發方面,協會能通過各種渠道給生產企業賦能。再一個,協會能為有如廠房、車間等重資產的生產企業開展技術與管理的培訓。還有就是在資金、客戶對接上提供幫助,把企業的產品通過協會的渠道更快賣出去。
我是非常歡迎像科曼這樣的生產企業加入我們協會的。
《共享》:您之前到過深圳科曼總部參觀。
徐海波:我是專門到科曼參觀、學習的。其實從科曼身上,能看到值得很多青島企業學習的地方。同時我們也了解了當地政府為企業提供的利好政策,稍后會整理整理,跟青島市一些行業監管單位去溝通交流,尋求將深圳對生產企業的扶持條件在青島嫁接。另外我們也想借此和你們的經銷商在青島開拓合作渠道。再一個,在協會平臺上展示科曼這樣的大企業,對雙方都有好處。
現在·未來
《共享》:疫情發生以來,您多次在前線倡議捐贈物資,協調醫療資源。
徐海波:我覺得社會責任是公民的義務,無論是企業、個人,還是經營者、行業組織者都必須承擔。
▲ 徐海波積極組織參與疫情捐贈
疫情跟我們的行業息息相關,在重大公共衛生事件面前,醫療器械行業協會責無旁貸,包括我們這些從業人員應該走在最前面。
抗“疫”過程中,衛健委、醫院,包括很多防疫人員都沖在一線。我們這些從事醫療行業的,或者是圍繞醫療行業服務的,企業家也好,協會也好,會員單位也好,大家也要沖在一線。這里也特別感謝協會很多會員單位,在出錢出力出物上做了很多貢獻。3年來,隨著疫情反復,協會也在不遺余力地幫助政府、街道、社區做一些物資采購、捐贈。
《共享》:疫情與醫療行業確實關聯更甚。您認為疫情給醫貿帶來了什么改變?
徐海波:應該說這3年疫情改變了這個行業的一些現狀。醫療機構承擔了大量的防疫任務,在這種情況下,一些生產企業和經銷商都面臨了很多困難。比方說醫院停業,應收賬款延遲等。
當然可能有個別企業在疫情過程中得到快速成長。國產的一些產品迎來快速發展,帶來了更多市場競爭。技術研發,也是擺在眼前的一個很重要的事情。
隨著醫院的采購模式、付款方式改變,原來的銷售模式也要發生一些新變化。所以我們圍繞這個,接下來可能要做一些經銷商大會、供應鏈金融活動等幫助協會的企業紓困。
《共享》:作為行業創業者、參與者,您目前如何應對疫情帶來的挑戰?
徐海波:我對目前疫情下的發展有兩個看法,一個是,在危機面前,我們要不斷的調整生存方式,或者說企業的發展方式。我覺得疫情其實也考驗了企業的管理水平與抗壓能力。比方說上海封城3個月,對很多企業來講,如果管理上信息化、數字化建設沒有跟上,可能就面臨著倒閉的風險。所以這段時間協會組織一些會員企業,包括我們自己新首宏集團,都在不斷反思。在疫情發生之前,我們的快速發展和現在碰到疫情以后,我們如何調整發展方向,做了很多探討。
《共享》:行穩致遠,在未來一段時間,您認為行業將如何前進?
徐海波:首先我覺得我們面臨這些困難的前提是:想辦法活下去。通過不斷調整、控制,讓企業挺過這個階段。但是我也相信,隨著疫情趨緩,各種防疫政策的有效調控,我們會迎來更好的發展機遇。
當下來講,協會中各個企業能相互幫助,抱團取暖。但在這個過程中,抱團取暖其實解決不了最大的問題,還是要認真回頭看各自的經營模式、發展方向是不是和未來相匹配。
全世界都受到疫情影響,現在整個世界的經濟也在緩慢前行。我們前期隨著改革開放得到的幾十年快速發展紅利,這個時候應該根據疫情情況,適當沉淀下來,不斷打磨自己的產品與盈利模式。我想,這個是擺在我們所有生產企業、經銷企業面前的一個很重要的課題。
從最早提出“醫療貿易“概念,到在醫貿領域持續深耕,對于行業如何發展,徐海波擁有獨特的見解。如何為行業打造更安全的醫貿環境,企業家兼協會會長身份的徐海波有著比一般從業者更多的話語權和更深遠的思考。
后疫情時代,當企業碰到困難的時候,當我們的生活碰到困難的時候,他另辟蹊徑重拾信心,“我經常看歷史,那波瀾壯闊的世界史,會讓你覺得這些事過于渺小”,在他看來,審思內省,修煉沉淀,不失為企業決戰未來的最優解之一。
免責聲明:市場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此文僅供參考,不作買賣依據。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