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初,蘋果在WWDC 2023開發者大會中正式發布了頭顯設備Vision Pro,不僅帶來了極具革命性的VR體驗,為業界帶來了一套成熟的多模態交互方案,更將對其他行業產生深刻的沖擊。
這其中,行業規模遠超VR行業的智能汽車,其實也在人機交互領域進行深刻的變革。之前的實體按鈕操作方式已經跟不上潮流,也更難吸引消費者。尤其在AI時代,汽車開始走向機器人化,集度汽車機器人就已經在人機交互方面開展創新。
Vision Pro的革命性交互,可能只是汽車交互進化史的最新插曲
外界對Vision Pro的關注,除了蘋果產品自帶光環外,更有復雜的現實原因。在可預見的科技潮流方向中,智能汽車、VR虛擬現實、AI人工智能,已經確定為未來消費科技發展的三大主要航向。
其中,智能汽車不僅產業鏈條最為龐大,且可以將AI和VR有效整合,可謂是下一輪科技產品創新的主戰場,而VR,之前并沒有真正的代表性產品。
而被蘋果CEO庫克稱為“革命性的空間計算設備”的Vision Pro,通過取消目前 VR 頭顯普遍配備的手柄,改用視線捕捉+手勢+語音交互的多模態交互方式,確實也將人機交互帶到了一個前所未有的高度。
我們甚至可以判斷,在Vision Pro基礎上如果仍想進一步擴展人機交互模式,基本只能寄希望于未來的腦機接口。
無獨有偶,就在5月底,特斯拉創始人馬斯克創立的腦機接口公司“神經連接”(Neuralink),宣布獲得美國藥監局FDA許可,將在美國開展首次人體臨床試驗,一時間,全球科技界一片歡呼。
更重要的是,馬斯克的主業“造車”背景,更讓業界的一個大膽猜想呼之欲出,VR、腦機接口等“多模態交互”交互方案,何時才能與汽車產生聯系呢?畢竟,從大眾普遍認知看來,受限于車規要求,汽車技術的更新總要遲緩一步。
事實上,與刻板認知相反,得益于較高的產品售價與充足的研發預算,汽車、特別是高檔汽車的交互,其實長期緊跟、甚至超前于時代潮流。尤其是來到智能汽車時代之后,智能汽車在交互方式上的探索,甚至領先于許多數碼產品。
就以Vision Pro看家的三大交互方式來說,手勢感應、語音、乃至VR技術的發展,都與汽車座艙的發展高度密切相關。汽車座艙對這三大技術應用的歷史,也構成了一部波瀾壯闊的多模態交互發展史。
早在上世紀90年代末開始,以奔馳、寶馬、奧迪為代表的豪華汽車品牌,就分別推出了COMAND、iDrive、MMI系統,將觸控、力度反饋按鍵、觸摸按鍵接近感應、語音、手勢操作等交互功能相繼引入至汽車的座艙系統,絲毫不遜色于同時代的消費級電子產品。
而在當下的智能汽車市場,全力汽車智能化的中國智能汽車品牌,更是將交互競爭“卷”到了新高度,其超前程度,甚至與Vision Pro的思路不謀而合。
首先是對傳統屏幕交互的智能升級。這其中,既有華為將智能手機邏輯引入座艙,將可使用更多應用的超級桌面與PC協同功能裝載到車機系統中,也有ROBO-01的3D渲染的UI底座交互界面,分別帶來生態體驗增強和視覺體驗的進步。
ROBO-01的3D智能駕駛地圖,渲染更加精細,還實現靜態地圖導航和動態感知數據融合。其實就好比是外界物理世界的投射,就像在車內能看到一個精致的數字世界一般。
與Vision Pro形態更為接近的,則是AR與VR技術在智能汽車中的應用。在VR虛擬現實領域,奧迪推出了車載VR體驗“Experience rides”,可根據車輛移動情況實時匹配虛擬娛樂內容。在AR增強現實領域,很多國產新勢力相繼推出了AR周邊;在視線捕捉領域,一眾新能源汽車也都配置了DMS視線追蹤、中控屏幕熄屏控制等功能。
在產品理念上,智能車甚至擁有超前于Vision Pro的設計。Vision Pro最為經驗的設計就是突破目前VR頭顯封閉場景、將外界交互引入產品。
而智能汽車則是基于整車的一體化設計,比如說ROBO-01在大燈燈組,特別集成了交互式AI像素大燈和高識別率AI語音交互系統,擁有車外語音、代客泊車狀態提示、行人提醒等多種交互方式。
真正的座艙革命:多模態交互是開端,自然交流是終局
就更深層面而言,Vision Pro大膽舍棄按鍵手柄,以手勢感應、語音以及VR技術作為交互方式的革新,其實已經為未來交互的演進方向做出了示范:即盡可能減少使用者的“刻意”交互,盡量以人最本能的使用方式來展開人機交互。這一理念的底層邏輯,其實正是當年喬布斯以多點觸控革新手機交互的精神延續。
為了在當前技術條件下實現這一交互目標,Vision Pro目前的使用場景多固定在室內空間,而這恰恰與汽車智能座艙的密閉空間相當一致,這也就為Vision Pro類技術“上車”提供更多的想象空間。巧合的是,ROBO-01大膽取消大量物理按鍵的設計,其實與Vision Pro的去手柄設計具有一致的邏輯共通點。
而另一方面,汽車智能座艙不僅擁有自己的使用場景特點(如服務于交通行駛場景、面向多人、必須保證安全、賦能支持自動駕駛功能等),更在交互深度方面與目前的Vision Pro產生了分野。
最重要的不同點在于,Vision Pro代表的多模態交互仍存在過分側重豐富交互形式的缺點。而想要真正提升人機交互的效率,就必須增強交互的質量。也就是說,人機交互,除了要在橫向的增加交互方式,在縱向維度,交互深度也必須產生變革,而這一點,智能汽車已經在2021年就開始探索。
其實,這一點也是Apple的最新判斷,在WWDC 2023大會現場在Vision Pro前發布的,正是 iOS17的最新升級。未來,Siri的喚醒指令不再是熟悉的“Hey Siri”,而是更直接的“Siri”。
雖然只是三個字母的變動,卻體現出蘋果對人機對話的最新思考。
畢竟,在人與人的親密交流中,大多時候都會是直接稱呼對方。可以說,在這次Siri喚醒的精簡背后,更體現出未來人機交互的重要原則:自然交流。
這與智能汽車機器人的設計理念不謀而合。早在2021年成立之初,集度即旗幟鮮明的提出了“自然交流”,認為智能汽車必須實現“人車交互及語音語義的精準識別,讓車與人能自然交流,理解用戶情緒,實時響應用戶需求”,早在ChatGPT早期版本被群嘲的時代,就認識到了自然語言人機交互的重要性。
更重要的是,集度的“自然交流”理念,其實歸屬于其對自家汽車機器人的“自由移動、自然交流、自我成長”三大理念之中,其實也正代表著人機交互的終局方向,即產品的機器人化。
“產品的機器人化”這一理念在智能汽車行業依舊領先。自集度提出“汽車機器人”概念以來,目前,汽車機器人概念已經成為業界共識:除特斯拉公開宣布“汽車,就是四輪機器人外,在實踐中,通用汽車也宣布將ChatGPT搭載到汽車之中,如果再配合通其Super Cruise超級輔助駕駛系統,一個初級階段的機器人形態已經若隱若現。
集度則更是以AI技術作為底層支撐,將離線語音、文心一言大模型、高階自動駕駛駕駛有機融合在汽車機器人中,從開始即以打造機器人形態的產品為目標。
類似蘋果Vision Pro的VR產品何時上車暫且不知,但更自然的交互方式一定是智能汽車發展方向。這一猜測的現實依據在于,AI會讓汽車變得越來越聰明,達到類人的交流能力。作為第三代智能終端的智能汽車,語音、視覺、動作識別等多模態交互所帶來的“自然交流”將會逐漸成為主要特征。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