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4日,又一家中概股——中國平安旗下金融服務行業的商業科技服務提供商(06638.HK)正式登陸港交所。金融壹賬通此前于2019年12月在紐交所掛牌上市,代碼OCFT。此次采取“介紹上市”方式實現在港交所主板的“雙重主要上市”,不涉及發行新股,股份以每手500股股份為單位進行買賣。
金融壹賬通由此成為以雙重主要上市方式登陸港交所的第一家金融科技企業。雙重主要上市,即在紐交所繼續保持上市交易地位的同時,在港交所也申請主要上市,同時需滿足兩地對上市公司的各項監管要求。相比二次上市,其門檻和合規成本等更高,但增加了進入港股通的機會及回歸A股的可能性。
一、獨特的金融科技龍頭,難以復制的“技術+業務”模式
【資料圖】
金融壹賬通是平安集團孵化的金融科技服務提供商。中國平安是國內綜合金融集團,業務覆蓋廣泛。基于與自身的業務協同,平安旗下孵化了多家上市公司,金融壹賬通是其中一家。
這樣的“出身”,給金融壹賬通帶來的優勢是對金融業務的理解根植于金融業務本身,使其能夠將技術與需求更好地融合匹配,這是金融壹賬通與傳統IT廠商最大的區別。正是基于對金融業務的理解,金融壹賬通打造了難以復制的“技術+業務”模式,以及全方位的科技服務能力,能夠為銀行及保險等金融行業的不同場景,以及金融業務鏈條上的各參與主體,包括監管機構等提供解決方案,形成了“技術+業務”的獨特優勢。
招股書披露:“自公司成立以來,中國100%的國有銀行和股份制銀行、98%的城市商業銀行、63%的財產險公司及49%的人身險公司已使用金融壹賬通產品”。在海外市場,截至2021年底,金融壹賬通還為118家境外金融機構以及66家政府機構及監管機構提供服務。在市場份額方面,根據灼識咨詢,按2020年金融軟件及服務收入計算,金融壹賬通在已上市的中國商業科技服務提供商中排名第二,占市場總份額的5.7%。
在“技術+業務”模式下,金融壹賬通向客戶收取前期實施費用和基于交易的持續費用。通過收取基于交易的持續費用,能夠分享客戶的業務增長,擴大了自身增長空間。招股書顯示,基于交易的費用占營收的絕大部分,且有所提升,2020年及2021年占比分別為74.2%及81.4%。
“硬幣”的另一面是,至今金融壹賬通的營收仍有一半以上來自于平安系,包括平安集團及其旗下另一家上市公司陸金所(NYSE.LU)。雖然依托平安集團給金融壹賬通帶來了穩定的業務基礎,但由此也被一些觀點認為 “缺少獨立性”。對此,金融壹賬通董事長葉望春表示,金融壹賬通依靠平安,但不依賴平安,必須要把外部收入的占比提升到超過平安集團的占比。在2021年年報發布會上,金融壹賬通重申了中期(3年)目標,除了提升收入規模及行業排名,還有一點就是“實現第三方收入貢獻成為主要收入來源”。
二、平臺化、生態化的技術輸出與服務
與其它上市金融科技企業相比,金融壹賬通的獨特性體現在開放的平臺化與生態化技術輸出與服務。
隨著產品的不斷迭代與優化,金融壹賬通從原本的多元化的16個產品整合成數字化銀行、數字化保險、加馬平臺三大板塊,從單一產品到整合產品,更好匹配銀行、保險整體數字化轉型的需求,幫助金融機構提升效率、提升服務、降低成本、降低風險。
在數字銀行方面,金融壹賬通打造了“系統+服務”數字化零售銀行整體解決方案,有能力幫助銀行實現整體零售轉型。例如,助力某東部城商行推進零售業務銷售及管理數字化升級,通過覆蓋目標管理、過程管理、團隊管理、客戶經營、社交經營等12大場景服務,賦能全行3800名客戶經理實現全面戰斗力提升。
在數字保險方面,金融壹賬通提供“全流程、端到端”、“系統+服務”的數字化車險方案,包括1大車險理賠核心系統,以及理賠服務平臺、修配服務平臺、車主服務平臺3大服務平臺,幫助車險實現從出險報案到賠付結案的閉環管理。
加馬平臺則聚焦金融基礎設施服務,例如在銀行核心系統建設方面,金融壹賬通通過“1個核心系統基礎平臺+4大業務領域”模式為商業銀行提供一站式數字化轉型服務。在具體的應用實踐及應用效果層面,金融壹賬通已覆蓋6個國家及地區,例如,旗下虛擬銀行“平安壹賬通銀行”,由金融壹賬通完成總體的設計和實施,7個月內即完成技術上的投產準備。
三、收入呈現高成長,規模經濟效應下,虧損比率收窄
作為創新型科技企業,金融壹賬通的營業收入保持了兩位數的較高增速。2019年,2020年及2021年,金融壹賬通分別實現收入23.28億元、33.12億元及41.32億元,分別同比增長64.7%、42.3%及24.8%。招股書披露,2019年至2021年收入的復合增長率為33.2%。2022年一季度金融壹賬通保持了兩位數的較高增速,實現營業收入10.19億元,同比增長24.3%。
圖1 金融壹賬通營業收入情況
資料來源:金融壹賬通招股書,零壹智庫
處于投入期的金融壹賬通尚未實現年度盈利。2019年、2020年及2021年,金融壹賬通的凈虧損金額分別為16.61億元、13.54億元及12.81億,虧損逐期有所收窄。
從財務比率看,由于收入增長帶來的規模經濟效應使得成本費用占比下降,虧損比率收窄更為明顯。招股書披露,成本占收入的百分比由2019年的67.1%降至2021年的65.2%,研發開支占比由2019年的41.1%降至2021年的32.7%,銷售及營銷開支占比由2019年的27.3%降至2021年的14.2%,行政開支占比由2019年的32.5%降至2021年的20.4%;相應地凈虧損率由2019年的負71.3%收窄至2021年的負40.9%。
2022年一季度虧損狀況繼續改善:經調整虧損2.81億元,同比收窄7.8%;經調整凈虧損比率27.6%,同比收窄9.6個百分點。
四、摩根士丹利給予“持有”評級
受不利的外圍市場環境等因素影響,跟其他中概股一樣,金融壹賬通在美國上市后的股價表現并不理想。6月中下旬以來,受回歸港交所提振,其美股股價走出一波反彈,截至7月8日收盤,美股股價為2.08美元/ADS,市值8.11億美元,市銷率1.26倍,市凈率1.19倍。
在金融壹賬通公布2021年財報及2022年一季報后,基于營收增長、虧損率收窄及費用控制效果明顯等財務表現,知名券商摩根士丹利曾兩次給予金融壹賬通“持有”評級。在對2022年一季報的點評中,摩根士丹利指出:“在疲軟的宏觀環境和疫情影響下,營收同比增速超預期(高于預期8個百分點)”同時,對金融壹賬通的費用控制也給出了積極的評價:“穩健的運營支出助力經調整虧損率同比收窄10個百分點”;“銷售費用及一般行政開支縮減,研發費用保持合理的增速,這是一個健康的趨勢”。
目前國內上市的金融科技企業中,與助貸等領域金融科技企業相比,金融壹賬通不承擔前端業務風險,科技屬性明確;與技術“出身”的其他金融科技企業相比,金融壹賬通由金融集團孵化,在對金融業務的理解、業務模式、產品多樣性、市場覆蓋等方面,缺少可比公司,屬于獨特的稀缺標的。
此次以“雙重主要上市”的方式登陸港交所,一方面規避了中概股監管的相關風險,另一方面這種上市方式使得兩個交易所的股價表現可以相對獨立,一定程度上有利于估值的修復,另外雙重主要上市的公司股票符合條件也有可能成為滬港通與深港通標的,便于內地投資者投資。
登陸港交所后,金融壹賬通將面對更多的投資者,在增加股票的流動性及提升品牌認知的同時,也將迎來價值發現與價值重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