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人的“自拍”短片登上電影節銀幕,引發了人們對短視頻未來走向的新看法。
10月25日,第七屆西湖國際紀錄片大會(West Lake International Documentary Festival)聯合小紅書推出“于我之上”特別展映單元。經大會官方評審,十部由小紅書用戶制作的非虛構短片進入最終展映名單。
這是UGC內容社區首次以完整展映單元的形式參展紀錄片電影節。“讓我意外的是,小紅書上的短片充滿了野性的自由表達。”西湖國際紀錄片大會執行長、奧斯卡金像獎評委、紀錄片導演杜海濱評價道,“我隱約感到,由新技術帶來的新形式以及由此而生的新觀念,會對傳統紀錄片帶來正面沖擊,并使其找到新的時代使命。“
這些不到10分鐘的“微型紀錄片”也讓復旦大學新聞學院教授陸曄感到興奮,“它們生動地印證了文化視覺學者米爾佐夫的觀點——互聯網時代最重要的特點就是自我表達”。
盡管距離互聯網流媒體平臺誕生已過去二十余年,但普通人拍短視頻的黃金時代才剛剛到來。得益于大眾化拍攝、制作工具的出現,和以小紅書為代表的內容社區主動把流量向普通人傾斜,UGC短視頻正從“隨手拍”進入“自我表達”的新階段。
這體現為更鮮明的個人風格、更真摯的情感表達,和普通人”被看見“的強烈渴望。小紅書《2024創作者趨勢報告》顯示,今年小紅書平臺上視頻偏好創作者總數是去年的1.43倍。
在此次參展的十部短片中,創作者無一例外把鏡頭對準自己,以第一人稱開啟一場坦誠對話:母女關系曾讓“我”痛苦,潮汕阿嬤的“迷信”曾讓“我”困惑不已,中國人去景點“打卡”的行為讓來自異國的“我”充滿好奇……
“人們感興趣的是你對這個世界的感受。”《我家,開小賣部》創作者王朝在持續創作了兩年后發現。“甚至是你身上的臭毛病。”《魔法阿嫲的故事》創作者呂爽有類似的看法。
自我表達和“被看見”不是年輕人的特權。83歲的“姥姥”費美麗帶著她的愛犬“四虎”坐在展映廳的第一排,她是此次展映的6分鐘短片《姥姥和狗》的主角,也“人生中第一次”參與了電影的創作,撰寫、錄制了影片的旁白。
這部短片記錄了姥姥和“四虎”從山西大同到云南大理十年間的陪伴。“我想跟‘四虎’作伴,一年更比一年強。”片中,姥姥用山西方言念道。
“旁白錄了三次,每到晚上全家人都安靜下來,讓她慢慢講述自己的故事。”短片作者張昊宇說,“對一個83歲的老人來說,愿意和孩子共同講述過去的故事,并有機會讓更多人看見,特別有意義。”
以往,紀錄片一直被貼上”小眾“的標簽,但在UGC社區,這些“微型紀錄片”抵達了“大眾”。“在小紅書的評論區,很多人都找到了自己的共鳴。”紀錄片導演章夢奇笑著感嘆,“我拍紀錄片十年時間可能都沒有這些創作者們一條視頻的觀眾多。”以展映短片《容錯率》為例,這部由17歲高中女生夏舒窈拍攝的短片在展映前已收獲超過1100條評論。
紀錄片導演周浩也在映后談中分享了他對UGC短視頻的看法。”這是一個vlog和電影共存的年代,我和這些短視頻的創作者最大的共性是都在用影像來表達對世界的看法,雖然表達方式會有不同。“
周浩透露,他也在嘗試進行短片創作。”我想小紅書上的短視頻也已會從1.0版本發展出未來更多的可能性。“
免責聲明:市場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此文僅供參考,不作買賣依據。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