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我國兒童青少年近視問題呈高發、低齡化態勢,成為社會關注的公共衛生焦點。凸顯防控需 "早介入、多維度" 的必要性。
2025 年 6 月 6 日是第30 個全國 "愛眼日",今年主題聚焦 "關注普遍的眼健康"。國家衛健委數據顯示,2022 年我國兒童青少年總體近視率達 51.9%,其中小學階段已達 36.7%,近視防控形勢嚴峻。
近日深圳南山華廈眼科醫院臨床案例中,小鑠(化名)3歲便已確診為真性近視,左眼150°,右眼225°,雙眼散光150°,眼軸已經增長到23.9mm。由于父母都是高度近視造成的遺傳性近視。
張巖副主任針對小鑠給出了控制近視增長治療方案:一是需要配離焦框架眼鏡,其次是增加戶外活動。“戶外活動為主,一般戶外活動晴天至少2個小時以上,像小孩子,年齡小可以2個小時以上。近距離用眼要注意,比如說:看電視啦,電子產品盡量杜絕。因為他年齡小,盡量多增加戶外活動,用耳朵去聽一些故事,去獲取知識。近距離的娛樂項目,樂高、積木類的,盡量少做,多增加戶外活動,定期復查”張巖副主任說到。
家庭防控:構建科學護眼第一道防線
"家長是孩子視力健康的第一責任人。"深圳南山華廈眼科醫院張巖副主任強調,家庭需從環境與習慣雙維度落實防控。
用眼習慣:建立 "20-20-20" 規則,即每近距離用眼 20 分鐘,遠眺 6 米外物體 20 秒;保持讀寫距離 "一尺一拳一寸"(眼離書本一尺、胸離書桌一拳、手離筆尖一寸)。
光照環境:采用 "頂燈 + 臺燈" 雙重照明,確保學習區域光照充足且均勻。
屏幕管理:家長以身作則控制電子設備使用,每日設置 "無電子設備親子時光",以戶外運動、親子共讀替代屏幕依賴。
醫學干預:早發現早控制是關鍵
深圳南山華廈眼科醫院張巖副主任指出,近視防控需建立三級預警機制,屈光發育檔案是重要抓手。建議從幼兒園起每3-6個月為孩子檢測眼軸長度、屈光度等指標,若發現瞇眼、揉眼、坐姿異常等征兆,需及時通過散瞳驗光區分真性與假性近視。對于確診近視的兒童,可在醫生指導下采用離焦框架眼鏡、角膜塑形鏡或低濃度阿托品等科學手段延緩近視發展。需特別警惕 "近視治愈" 等虛假宣傳,避免延誤干預時機。
戶外活動:天然防控劑不可替代
臨床研究證實,每日 2 小時戶外光照可使青少年近視發生率降低 10% 以上。自然光通過刺激視網膜釋放多巴胺,能有效抑制眼軸增長。專家建議充分利用碎片時間,開展羽毛球、騎行、自然觀察等活動,尤其抓住上午 10 點至下午 4 點的 "黃金光照時段"。學校與家庭應協同增加孩子戶外活動時長,三歲以下幼兒可延長至 3-4 小時,以 "動態活動" 為主,減少靜態近距離用眼,少看或不看電子產品,少玩積木類玩具。
營養與作息:筑牢眼健康基石
營養專家強調,合理飲食與規律作息是視力保護的基礎:
飲食調整:增加胡蘿卜、藍莓、深海魚等富含維生素 A、葉黃素及優質蛋白的食物,控制高糖高油飲食,減少甜飲料攝入。
睡眠管理:嚴格落實小學生 10 小時、初中生 9 小時、高中生 8 小時睡眠標準,睡前 1 小時關閉電子設備,營造黑暗睡眠環境,促進眼部組織修復。
家校協同:凝聚防控合力
全國愛眼日期間,國家疾控局聯合教育部啟動 "近視防控家校協同行動",呼吁社會各界共同參與。眼科專家指出,近視防控是一項系統工程,需將科學用眼習慣融入日常生活,通過家庭守護、醫學監測、環境改善多管齊下,方能有效遏制近視高發態勢,為兒童青少年留住 "睛" 彩視界。
專家提醒:近視不可逆轉,但可防可控。家長需樹立 "預防優于治療" 的理念,從嬰幼兒時期開始建立防控意識,讓每個孩子都能擁有明亮清晰的未來。
免責聲明:市場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此文僅供參考,不作買賣依據。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