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十八大以來,深圳在更高起點、更高層次、更高目標上推進金融改革開放創新,努力對標國際一流水平,提升金融業發展能級和競爭力,打造全球創新資本形成中心、全球金融科技中心、全球可持續金融中心和國際財富管理中心。近日,銀保監會舉辦“銀行業保險業這十年”系列主題新聞發布的首場發布會。深圳銀保監局黨委書記、局長張利星在云端出席發布會,并介紹了深圳銀行業保險業這十年的改革發展情況。
“深圳是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的重要引擎。黨的十八大以來,深圳銀保監局積極作為,帶領轄區銀行保險機構為大灣區建設提供有力金融支撐。主要體現為五個‘新’:一是機制建設邁出新步伐;二是金融開放躍上新臺階;三是金融服務迸發新活力;四是互聯互通取得新突破;五是監管協同展現新作為。”張利星局長在新聞發布會上如是說。
在金融開放方面,目前深圳外資金融機構數量僅次于上海、北京,已形成種類齊全、功能完備的外資金融機構體系。深圳外資銀行中,港資銀行的資產規模、存貸款、凈利潤占比均超過七成,深圳成為港資銀行聚集程度最高的城市。十年間,深圳落地CEPA框架下首家消費金融公司、全國首批互助制保險公司、華南首家臺資銀行子行,以及剛剛獲批的全國首家“雙牌照”銀行等一批特色機構,深圳的改革開放“窗口”和“試驗田”的作用更加突出。
深圳金融服務正在迸發新活力。十年間,深圳轄區金融業增加值年均增速11.7%,銀行業、保險業資產規模保持全國大中城市第三位和第二位,各項貸款年均增速15.1%,其中制造業貸款年均增速12.1%,小微企業貸款年均增速22.3%。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發布以來,深圳轄區先進制造業貸款、科技型企業貸款、綠色信貸增速分別達到27.2%、39.4%和53.7%。與此同時,深圳在全國率先推出新型城市定制型專屬重疾險產品,率先落地環境污染強制責任保險,率先發布獨立代理人登記注冊指引,率先出臺構建新型保險中介市場體系實施意見等。十年間,保險業賠付支出年均增速15.6%,保障功能不斷凸顯。由此可見,轄區金融業發展為大灣區建設注入強勁動能。
在互聯互通方面,十年來,大灣區跨境開戶、支付、投融資等金融服務日益便利,跨境理財通、跨境保險資金匯兌便利化等創新試點加快落地。“轄區23家人身險公司推出64款創新型跨境醫療險和專屬重疾險產品,10家財產險公司開展跨境車險業務,實現‘三地車險 一地投保’。在互聯互通助力下,大灣區金融融合持續深入,金融領跑不斷提速。”張利星說道。
自2021年9月試點落地以來,“跨境理財通”起步平穩。截至今年6月末,深圳轄區共有24家銀行獲得試點資格,共開立“跨境理財通”相關賬戶12560個,辦理資金跨境匯劃合計4.04億元,雙向投資產品交易額2.37億元,約占大灣區“跨境理財通”業務總量的三分之一。
深圳試點主要呈現出三個特點:業務區域以深港為主;南北向投資者對投資產品偏好略有不同,南向通投資者較青睞存款,北向通投資者較青睞理財產品;試點銀行類型豐富,涵蓋國有行、股份行、城商行、外資行等,今年5月深圳農村商業銀行成為首家參與試點的農商銀行。
這十年間,深圳市金融改革開放深入推進,粵港澳大灣區跨境金融合作加速,可復制、可推廣的“深圳經驗”持續涌現,深圳金融業綜合實力和支柱地位不斷提升,未來深圳將更加積極探索服務實體經濟新路徑,助力實體經濟實現高質量發展。(記者 邱清月)